查古籍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囟陷者,血氣虛弱,不能上沖腦髓,或因泄利下陷,不得平滿,總以狗頭骨炙黃為末,入雞子清調敷之。
囟填者,乳哺不調,致傷寒熱,逆氣沖填,突然高起,毛發(fā)短黃,顫惕自汗,寒氣則牢硬不已,熱氣則柔軟不支,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兼調其氣,而折其逆,自無不愈。
囟解者,小兒年大,頭縫開解不合,由腎氣不足,腦髓空虛,如樹無根,豈堪培養(yǎng)。
斯時也,惟以六味地黃,加龜板為丸,空心溫水服之,外用防風、柏子仁去油為末,乳汁調涂,或以華陰細辛、肉桂、干姜為末,乳汁調敷,亦多有效。
六味丸
地黃(八兩) 山萸肉 山藥(各四兩) 茯苓 澤瀉 丹皮(各三兩)
程格思曰∶張仲景原方,有桂、附各一兩,名八味丸,錢氏謂小兒稚陽,無補陽之理,故去桂、附治之。近世俗醫(yī),并六味亦不敢與小兒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