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西瓜皮

    《全國中草藥匯編》:西瓜皮拼音注音Xī Guā Pí別名

    西瓜翠、西瓜翠衣、碎秋

    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西瓜屬植物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的中果皮,削去外果皮及殘留的果肉,洗凈,曬干。

    歸經(jīng)

    入心、胃經(jīng)。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瀉熱除煩,利尿。用于暑熱煩渴、小便短赤、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浮腫等癥。

    用法用量

    3錢~1兩。

    備注

    (1)本品味甘性涼,善清暑熱,能解煩渴,故適用于暑熱煩渴、小便短赤等癥;而對秋冬之際,氣候干燥,咽喉腫痛,或口舌生瘡等癥,也可應用,有瀉火泄熱之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西瓜皮拼音注音Xī Guā Pí別名

    西瓜青(《攝生眾妙方》),西瓜翠衣(《臨證指南醫(yī)案》),西瓜翠(《藥材資料匯編》)。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西瓜果皮。夏季收集西瓜皮,削去內(nèi)層柔軟部分,洗凈,曬干。也有將外面青皮削去,僅取其中間部分者。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西瓜"條。

    性狀

    干燥的果皮,薄而卷曲,成筒狀或不規(guī)則形,大小不一,外表黃綠色至黑棕色;內(nèi)表面有網(wǎng)狀的維管束線紋。質脆,易折碎。除去外層青皮者,呈不規(guī)則的條塊狀,皺縮而常卷曲,表面灰黃色,有明顯皺紋及網(wǎng)狀維管束。氣微,味淡。以干燥、皮薄、外面青綠色、內(nèi)面近白色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蠟質、糖分及灰分(約10%)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脾、胃二經(jīng)。"

    性味

    ①《綱目》:"甘,涼,無毒。"

    ②《飲片新參》:"淡平微苦。"

    注意

    中寒濕盛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暑解熱,止渴,利小便。治暑熱煩渴,小便短少,水腫,口舌生瘡。

    ①《丹溪心法》:"治口瘡甚者,西瓜皮燒灰敷之。"

    ②《要藥分劑》:"能解皮膚間熱。"

    ③《本草再新》:"能化熱除煩,去風利濕。"

    ④《隨息居飲食譜》:"涼驚滌暑。"

    ⑤《飲片新參》:"清透暑熱,養(yǎng)胃津。"

    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為利尿劑。治腎臟炎浮腫,糖尿病,黃疸。并能解酒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3~1兩;或焙干研末。外用:燒存性研末撒。

    復方

    ①治腎臟炎,水腫:西瓜皮(須用連髓之厚皮,曬干者入藥為佳,若中藥店習用之"西瓜翠衣"則無著效;干者一兩三錢,白茅根鮮者二兩。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②治閃挫腰疼,不能屈伸者:西瓜青為片,陰干為細末,以鹽酒調(diào),空心服。(《攝生眾妙方》)

    ③治牙痛:經(jīng)霜西瓜皮燒灰,敷患處牙縫內(nèi)。(《本草匯言》)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西瓜皮拼音注音Xī Guā Pí別名

    西瓜青、西瓜翠衣、西瓜翠

    英文名Watermelon Peel, Watermelon rin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西瓜的外層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trullus lanatus (Thunb.) Matsum. Et Nakai

    采收和儲藏:夏季收集西瓜皮,削去內(nèi)層柔軟部分,洗凈,曬干。也有將外面青皮削去,僅取其中間部分者。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蔓性草本。莖細弱,匍匐,有明顯的棱溝。卷須2歧,cm;葉片三角狀卵形、廣卵形,長8-20cm,寬5-18cm,3深裂或近3全裂,中間裂片較長,兩側裂片較短,裂片再作不規(guī)則羽狀分裂,兩面均為淡綠色,邊緣波狀或具疏齒。雌雄同株,雄花,雌花均單生于葉腋,雄花直徑2-2.5cm,花梗細,被長柔毛;花萼合生成廣鐘形,被長毛,先端5裂,裂征窄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冠合生成漏狀狀,外面綠色,被長柔毛,上部5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或廣橢圓形,先端鈍,雄蕊5,其中4枚成對合生,1枚分離,花絲粗短;雌花較雄花大,花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卵形,外面多少被短柔毛,花柱短,柱頭5淺裂,瓠果近圓形或長橢圓形,徑約30cm,表面綠以、渚綠色,多具深淺相間的條紋。種子多數(shù),扁形,略呈卵形,黑色、紅色、白色或黃色、或有斑紋,兩面平滑,基部印圓,經(jīng)常邊緣稍拱起。花、果期夏季。

    性狀

    性狀鑒別 外層果皮常卷成管狀、紡錘狀或不規(guī)則形的片塊,大小不一,厚0.5-1cm。外表面深綠以、黃綠色或淡黃白以,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皺紋,內(nèi)表面色稍淡,黃白色至黃棕色,有網(wǎng)狀筋脈(維管束),常帶有果柄。質脆,易碎,無臭,味淡。

    以外皮青綠以,內(nèi)皮近折色,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物征:淡黃褐色。①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黃綠色,壁較厚,角質化。②演粉粒細小,單粒呈長圓形或卵圓形,兩端略尖,臍點和層紋不明顯,最大顆粒長僅8μm左右,常充塞于薄壁細胞中或散落于細胞外。③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生,淡黃棕色,呈不規(guī)則圓形或多角形,直徑20-28μm。④導管稀少,環(huán)紡或螺紋,直徑17-27μm。

    化學成分

    鮮翠衣含總糖(mg/kg)12755.6,可滴定酸1214.11,蛋白質3383.6,氮541。2,鞣質(tannin)297,鋰413.6,鈉50.6,鈣3.3,鐵0.2,磷3.3,鋅0.04,硼0.04,總提取物約2%。還含氨基酸:天冬氨酸(aspartic ace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半胱氨酸(cysteine),纈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rc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hinine)脯氨酸(proline),以谷氨酸和賴氨酸含量較高[1]。

    歸經(jīng)

    歸心;胃;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涼;無毒

    注意

    中寒濕盛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渴;利尿。主暑熱煩渴;小便短少;水腫;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或焙干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撒

    各家論述

    1.《丹溪心法》:治口瘡甚者,西瓜皮燒灰敷之。

    2.《要藥分劑》:能解皮膚間熱。

    3.《本草再新》:能化熱除煩,去風利濕。

    4.《隨息居飲食譜》:涼驚滌暑。

    5.《飲片新參》:清透暑熱,養(yǎng)胃津。

    6.《現(xiàn)代實用中藥》:為利尿劑。治腎臟炎浮腫,糖尿病,黃疸。并能解酒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 Gu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astrus flagellaris Rupr.采收和儲藏:秋后......
  • 拼音注音Cì Chá Měi Dēnɡ Mù別名皮胡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廣西刺茶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 f.inermis C.Y.Cheng et W.L......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東北)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果實在將成熟時摘下,立刻曬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鮮果實切成兩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分布黑龍......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別名野玫瑰根(《吉林醫(yī)藥資料》(1):32,1971)出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經(jīng)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錢,水煎加雞蛋同服?!芭R床應用防治細......
  • 拼音注音Cì Bō別名潑盤、托盤(《救荒本草》),空腹蓮、空腹妙、飯包菠、雅早(《閩東本草》),飯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葉。春、夏之間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