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備急千金要方》 茵陳丸

    作者: 孫思邈。

    治時行病急黃,并瘴癘疫氣及 瘧方。

    茵陳 梔子 芒硝 杏仁(各三兩) 巴豆(半兩) 恒山 鱉甲(各二兩) 豉(五合) 大黃(五兩)

    上九味為末,以餳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初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即瘥,神效。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末) 生地黃汁(八合)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治風(fēng)疸小便或黃或白,灑灑寒熱,好臥不欲動方

    三月艾(一束搗,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參 大黃 黃連 凝水石 栝蔞根 葶藶(各六銖)

    上七味以六味為末,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加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栝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fēng),緩則為痹。痹非中風(fēng),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而數(shù),數(shù)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fēng)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塞,熱流膀胱,身故盡黃,名曰谷疸。

    治勞疸、谷疸丸∶

    苦參(三兩) 龍膽(一兩)

    上二味為末,牛膽和為丸,如梧子大,先食以麥粥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刪繁方》加梔子仁三七枚,以豬膽和為丸。)

    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jié)M欲吐嘔者,宜吐之方,前苦參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dāng)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薤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