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世界上寄生于人體的絲蟲有8種,我國僅有斑氏絲蟲和馬來絲蟲流行。
斑氏和馬來絲蟲成蟲形態(tài)相似,細長如線,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異體。斑氏雄蟲身長 28.2~42mm,馬來雄蟲身長20~28mm,兩種雌蟲身長約為雄蟲一倍。雌雄成蟲常相互纏繞,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結內。壽命可長達12年或更久。
雌蟲胎生幼蟲,成絲狀活動,稱微絲蚴。斑氏微絲蚴長約280μm,寬約7μm;馬來微絲蚴較斑氏短細。微絲螺從淋巴系統(tǒng)進入血循環(huán)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內,夜間進入周圍血液循環(huán),具有明顯的夜周期性。通常馬來微絲蚴為晚8時至次晨4時,斑氏微絲蚴為夜晚10時至次晨2時。微絲蚴周期性的機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幾種解釋:①人在睡眠時,迷走神經(jīng)處于興奮狀態(tài),肺部微血管擴張,微絲蚴大量從肺進入周圍血液;②肺和周圍血液中氧分壓的變化可改變微絲蚴的周期性。夜間給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壓,則周圍血中微絲蚴數(shù)量減少;③與微絲蚴體內的自發(fā)螢光顆粒有關。凡微絲蚴體內含有螢光顆粒多的,其夜現(xiàn)周期性明顯,反之則不明顯。
微絲蚴在人體內可存活數(shù)月~2年以上。斑氏微絲蚴和馬來微絲蚴在形態(tài)上有顯著差別,兩者區(qū)別見表及圖。
表 斑氏及馬來微絲蚴鑒別要點
斑氏和馬來絲蟲生活史分為二個階段:一個階段在蚊蟲(中間宿主)體內;另一階段在人(終宿主)體內。
(一)在蚊體內 雌蚊叮咬微絲蚴陽性患者時,微絲蚴被吸入蚊胃內,經(jīng)1~7小時脫鞘,穿過胃壁,經(jīng)腹腔進入胸肌,約1~3周經(jīng)二次脫皮,發(fā)育成傳染期幼蟲,離開胸肌,移行至蚊吻下唇,再叮咬人時,侵入人體。
(二)在人體內 傳染期幼蟲侵入人體后,部分幼蟲在組織內移行和發(fā)育過程中死亡,部分幼蟲到達淋巴管或淋巴結,經(jīng)8~12個月發(fā)育為成蟲,交配后,產(chǎn)生微絲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世界上寄生于人體的絲蟲有8種,我國僅有斑氏絲蟲和馬來絲蟲流行。
斑氏和馬來絲蟲成蟲形態(tài)相似,細長如線,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異體。斑氏雄蟲身長 28.2~42mm,馬來雄蟲身長20~28mm,兩種雌蟲身長約為雄蟲一倍。雌雄成蟲常相互纏繞,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結內。壽命可長達12年或更久。
雌蟲胎生幼蟲,成絲狀活動,稱微絲蚴。斑氏微絲蚴長約280μm,寬約7μm;馬來微絲蚴較斑氏短細。微絲螺從淋巴系統(tǒng)進入血循環(huán)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內,夜間進入周圍血液循環(huán),具有明顯的夜周期性。通常馬來微絲蚴為晚8時至次晨4時,斑氏微絲蚴為夜晚10時至次晨2時。微絲蚴周期性的機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幾種解釋:①人在睡眠時,迷走神經(jīng)處于興奮狀態(tài),肺部微血管擴張,微絲蚴大量從肺進入周圍血液;②肺和周圍血液中氧分壓的變化可改變微絲蚴的周期性。夜間給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壓,則周圍血中微絲蚴數(shù)量減少;③與微絲蚴體內的自發(fā)螢光顆粒有關。凡微絲蚴體內含有螢光顆粒多的,其夜現(xiàn)周期性明顯,反之則不明顯。
微絲蚴在人體內可存活數(shù)月~2年以上。斑氏微絲蚴和馬來微絲蚴在形態(tài)上有顯著差別,兩者區(qū)別見表及圖。
表 斑氏及馬來微絲蚴鑒別要點
種別斑氏微絲蚴馬來微絲蚴大?。ㄈ旧螅?44~296×5.3~7.0微米177~230×5~6微米體態(tài)柔和,彎曲自然,無小彎較硬,大彎之外蟲體可有小彎曲頭端空隙較短,長度與寬度約相等或略長較長,長度較寬度約長1~2倍體核圓形或橢圓形,各自分開,排列整齊不規(guī)則,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齊,核與核聚集排泄孔較小,排泄細胞在排泄孔旁較大,排泄細胞距排泄孔較遠G細胞G1較小,與G2距離遠G1較大,與G2距離較近肛孔小,常不顯著較大,顯著尾部漸漸尖細,無尾核有2個尾核,前后排列,有尾核處較膨大斑氏和馬來絲蟲生活史分為二個階段:一個階段在蚊蟲(中間宿主)體內;另一階段在人(終宿主)體內。
(一)在蚊體內 雌蚊叮咬微絲蚴陽性患者時,微絲蚴被吸入蚊胃內,經(jīng)1~7小時脫鞘,穿過胃壁,經(jīng)腹腔進入胸肌,約1~3周經(jīng)二次脫皮,發(fā)育成傳染期幼蟲,離開胸肌,移行至蚊吻下唇,再叮咬人時,侵入人體。
(二)在人體內 傳染期幼蟲侵入人體后,部分幼蟲在組織內移行和發(fā)育過程中死亡,部分幼蟲到達淋巴管或淋巴結,經(jīng)8~12個月發(fā)育為成蟲,交配后,產(chǎn)生微絲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