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傳染病》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家畜是主要傳染源,如牛、羊、馬、騾、犬等,次為野嚙齒動物,飛禽(鴿、鵝、火雞等)及爬蟲類動物。有些地區(qū)家畜感染率為20~80%,受染動物外觀健康,而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胎盤、羊水中均含有Q熱立克次體。患者通常并非傳染源,但病人血、痰中均可分離出Q熱立克次體,曾有住院病人引起院內(nèi)感染的報道,故應(yīng)予以重視。

    (二)傳播途徑 動物間通過蜱傳播;人通過下列途徑受染:

    1.呼吸道傳播 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Q熱立克次體隨動物尿糞、羊水等排泄物以及蜱糞便污染塵?;蛐纬蓺馊苣z進入呼吸道致病。

    2.接觸傳播 與病畜、蜱糞接觸,病原體可通過受損的皮膚、粘膜侵入人體。

    3.消化道傳播 飲用污染的水和奶類制品也可受染。但因人類胃腸道非本病原體易感部位,而且污染的牛奶中常含有中和抗體,能使病原體的毒力減弱而不致病,故感染機會較少。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特別是屠宰場肉品加工廠、牛奶廠、各種畜牧業(yè)、制革皮毛工作者受染機率較高,受染后不一定發(fā)病,血清學調(diào)查證明隱性感染率可達0.5~3.5%。病后免疫力持久。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世界。多見于男性青壯年。我國吉林、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廣西、福建、貴州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均有本病流行。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