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xué)》 石決明

    【藥用】本品為鮑科軟件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微寒。入肝經(jīng)。

    【功效】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頭暈?zāi)垦!?/p>

    石決明功能平肝潛陽,用于陰虛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之癥,常與生牡蠣、生地、白芍等藥同用;如肝陽實癥,有可與夏枯草、菊花、鉤藤等藥同用。因此,可見本品既可用于虛癥,也可用于實癥。

    2.用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癥。

    石決明為治療目疾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石決明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常配桑葉、菊花等同用;如肝腎陰虛、視物模糊等癥,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有養(yǎng)肝明目的功效。

    【處方用名】石決明、生石決、九孔決明(打碎,生用)、煅石決明(將石決明放于烈火中煅至為紅色為度,寒涼之性有所減弱)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先煎。

    【按語】石決明以功用而得名,始載于《別錄》,主要用治目疾。唐代《海藥本草》說本品能治肝肺風(fēng)熱,說明它能涼肝泄熱。木為肝之竅,用以治目疾,即取它涼肝的功效。至于用以鎮(zhèn)潛浮陽,主要是取它重鎮(zhèn)平肝的作用,如屬肝腎陰虛而見浮陽上擾者,須配滋腎養(yǎng)肝藥同用。

    【方劑舉例】石決明散《證治準(zhǔn)繩》:石決明、枸杞子、木賊草、荊芥、晚桑葉、谷精草、甘草、金沸草、蛇退、蒼朮、白菊花。治目生翳障。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