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查古籍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jīng)。
【功效】袪痰、開竅。
【臨床應用】1.用于寒濕壅滯、胸悶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
皂莢有強烈的袪痰作用,治濕痰壅滯、咯吐不爽者,可單用本品焙干研末,用紅棗煮湯調服;也可配合半夏、萊菔子等同用。
2.用于猝然昏迷,口噤不開,以及癲癇痰盛,關竅阻閉的病癥。
皂莢辛散走竄,外用有通關開竅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開屬于實閉之癥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細辛、薄荷、雄黃等藥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蘇醒。
此外,皂莢熬膏涂瘡腫(未潰者),有退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凈,曬干,去皮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焙焦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五分。內服劑量不宜過大,如服量過多,可引起嘔吐及腹瀉。本品辛散走竄,性及銳利,孕婦、體虛即有咯血傾向者均不宜用。
【附藥】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優(yōu)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質量較好,故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