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學》 丹參

    【藥用】唇形科草本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jīng)。

    【功效】活血祛瘀,涼血清心,養(yǎng)血安神。

    【臨床應用】1.用于胸肋脅痛,風濕痹痛,癥瘕結(jié)塊,瘡瘍腫痛,跌仆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痛等病癥。

    丹參活血祛瘀作用亦非常廣泛,尤以治療胸肋疼痛、癥瘕結(jié)塊,以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經(jīng)痛具有良效,常與川芎配伍應用。惟藥性寒涼,用于血熱瘀腫病癥尤為適宜。在治療胸腹疼痛屬于氣滯血瘀方面,往往配合砂仁、檀香等藥同用。

    2.用于溫病熱入營血、身發(fā)斑疹、神昏煩燥等癥。

    丹參性寒,入血分而能涼血,入心經(jīng)而能清心,故可用治熱入營血、身發(fā)斑疹,以及神昏煩燥等癥,常與鮮地黃、犀角、玄參等藥同用。

    3.用于心悸怔忡、失眠等癥。

    丹參還有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用于心悸失眠,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藥配合同用。

    此外,近年來臨床常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心肌梗塞、肝脾腫大,子宮外孕等病癥。

    【處方用名】丹參、紫丹參(洗凈,曬干,切碎用)、炒丹參(清炒至微焦)、豬心血拌丹參(用豬心血,黃酒拌后干燥,增強養(yǎng)血安神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丹參味苦性微寒,入心兼歸肝,專入血分,清而兼補?;钛铕鲎饔脧V泛,能治瘀血阻滯各種病癥;入營涼血,療效顯著,能治熱病斑疹、熱毒瘡瘍。至于安神之功,配清心之品,用于熱入心包;配補益之品,則主失眠心悸。近時臨床用于心絞痛、脈管炎及肝脾腫大諸癥,頗受贊譽。惟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當所忌用。

    2.昔人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查四物湯方(地黃、芍藥、當歸、川芎),隨君臣靈活之變化,藥物生熟、品種及藥用部份之改變,而有補血、活血之不同。而丹參活血之功有余,補血之力不足,謂之活血祛瘀之功同于四物則可,謂補血之用相等,則非矣。

    【方劑舉例】丹參飲(《醫(yī)宗金鑒》):丹參、砂仁、檀香。治氣滯血瘀,胃脘疼痛。

    宮外孕方(《方劑學》廣州中醫(yī)學院編):丹參、赤芍、桃仁、乳香、沒藥。治子宮外孕。

    復方丹參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丹參、三七、冰片。治胸中憋悶,心絞痛。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