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藥用】豆科喬木刺桐ErythrinaVariegataL.var.orientalis(L.)Merr或云香科喬木?葉花椒ZanthoxylumailanthoidesSiebetZucc.朵椒ZanthoxylummolleRehd的干燥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平。歸肝、腎經(jīng)。
【功效】除濕利痹,清熱化濕。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風(fēng)濕痹痛。
本品功能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主要適用于下肢關(guān)節(jié)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癥,臨床常配合牛膝、薏苡仁、五加皮等藥同用。
2.用于濕熱下注,腳膝疼痛。
本品又能清熱化濕,用治濕熱下注、腳膝疼痛的病癥,可配合萆薢、木通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治疥癬,可配合川槿皮、蛇床子、大黃,浸酒外搽。
【處方用名】海桐皮、赤桐皮、浙桐皮(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海桐皮散(《證治準(zhǔn)繩》):海桐皮、熟地黃、牡丹皮、牛膝、山茱萸、補(bǔ)骨脂。治手足拘攣。
【文獻(xiàn)摘錄】《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經(jīng)血分,祛風(fēng)除濕,及行經(jīng)絡(luò),以達(dá)病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