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除痛。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苦涼泄熱而辛散,可用于感冒發(fā)熱;又善于清熱解毒,對咽喉腫痛等癥,也可應用。
2.用于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消腫除痛,對于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等癥,皆可應用,一面煎湯內(nèi)服;一面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此外,對于鵝掌風、灰指甲、腳癬等病癥,可煎湯浸洗患部。
【處方用名】一枝黃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一枝黃花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除痛。
【臨床應用】1.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等癥。
本品苦涼泄熱而辛散,可用于感冒發(fā)熱;又善于清熱解毒,對咽喉腫痛等癥,也可應用。
2.用于毒蛇咬傷,瘡瘍腫毒等癥。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消腫除痛,對于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等癥,皆可應用,一面煎湯內(nèi)服;一面用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此外,對于鵝掌風、灰指甲、腳癬等病癥,可煎湯浸洗患部。
【處方用名】一枝黃花(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