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烏藥子

    《中藥大辭典》:烏藥子拼音注音Wū Yào Zǐ出處

    《分類本草》

    來(lái)源

    為樟科植物烏藥果實(shí)。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烏藥"條。

    功能主治

    《斗門方》:"治陰毒傷寒,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侯汗出回陽(yáng)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烏藥子拼音注音Wū Yào Zǐ英文名Fruit of Combined Spicebush出處

    出自《證類本草》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果實(shí)。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 Zucc.)F.-Vill.]

    采收和儲(chǔ)藏:10月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yáng)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烏藥,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dá)4-5m。根木質(zhì),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sh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shí)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shí)平滑無(wú)毛;莖枝堅(jiān)韌,不易斷。叫互生,革質(zhì),橢圓形至廣倒卵形,長(zhǎng)3-8cm,寬1.5-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wú)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zhǎng)柔毛,后變光滑,葉脈3條,基出,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wú)總梗;小花梗長(zhǎng)1.5-3mm,被毛,簇生多數(shù)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6片,大小幾相等,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nèi)一輪的基部有腺體,花藥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后變黑色?;ㄆ?-4月。果期10-11月。

    化學(xué)成分

    果肉揮發(fā)油含α-蒎烯(α-pin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δ-和γ-蓽澄茄烯(cadinene)等。果肉脂肪油主含油酸(oleic acid),還含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等。

    種子揮發(fā)油含烏藥根烯(lindestrene),烏藥烯醇(lindenenol),乙酸烏藥烯醇酯(lindenyl acetate)等。種子脂肪油主含順式-十四碳-4-烯酸(cis-4-dodecenoic acid),十六碳烯酸,油酸,亞油酸,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等。

    歸經(jīng)

    脾;腎經(jīng)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散寒回陽(yáng);溫中和胃。主陰毒傷寒;寒性吐瀉;疝氣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

    各家論述

    《斗門方》:治陰毒傷寒,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yáng)瘥。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Pí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云南楊梅的根皮、莖皮或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剝?nèi)「ず颓o皮,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35......
  • 拼音注音ǎi Liǔ Chuān Yú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多枝柳穿魚(yú)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naria buriatica Tarcz.et Benth.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草原、荒地及......
  • 拼音注音ǎi Jiǎo Nán別名矮葉南、矮子南、小白花草、矮陀陀。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單葉地黃連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unronia unifoliolata Oliv.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lái)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原形態(tài)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shù)。落葉喬木,高達(dá)10米。......
  • 《中藥大辭典》:矮腳羅傘拼音注音ǎi Jiǎo Luó Sǎn別名雪下紅、珊瑚珠(《花鏡》),短腳三郎(《植物名實(shí)圖考》),小羅傘(《陸川本草》),矮茶風(fēng)、毛莖紫金牛(《四川中藥志》),九節(jié)龍、地茶、猴接骨(《福建中草藥》)。出處《陸川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