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查古籍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火苦竹的葉片或初出的卷狀嫩葉。
【性味與歸經(jīng)】甘、淡,寒。入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
【臨床應(yīng)用】用于熱病煩燥、口渴、口舌生瘡,以及小便黃赤短少、淋痛等癥
本品性味甘寒,善清心胃之熱,又能淡滲利尿。治療熱病煩燥、胃熱口渴,或口舌生瘡等癥,常與石膏、蘆根等同用;治療小便黃赤短少、淋痛等癥,常與木通、甘草同用。
【處方用名】竹葉、鮮竹葉(采新鮮者應(yīng)用,用于清熱利尿)、竹葉卷心(用初出的卷狀嫩葉,用于清心除煩)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半夏、人參、麥冬、甘草、粳米。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