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類經(jīng))脈絡周身十四經(jīng)。六經(jīng)表里督和任。陰陽手足經(jīng)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諸陽行外陰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足太陽經(jīng)小指藏從跟入會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huán)跳里。從脅貫肩行曲。耳前耳后連尾。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huán)唇俠鼻目顴迎。足有三陰內聯(lián)廉。厥中少后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踝。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lián)。太陰內側沖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期門乳肋間。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向。頰中鉆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旁。三焦名指陽明后。貼耳周回眉竹湊。太陽小指行下低。肩后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jīng)位。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游。唯有厥陰由顙后。上巔會督下任流。經(jīng)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jīng)。經(jīng)凡十四絡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經(jīng)脈篇止十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是共十六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