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作者: 李學川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天生于動。地生于靜)萬物之綱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變化之父母(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皆陰陽之所生。故為父母)生殺之本始(本根本。始終始也)神明之府也(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天地萬物變化生殺而神明者皆本于陰陽。病所從生。皆不外陰陽二氣。或本于陰?;虮居陉?。必求其故而施治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后成。如陽和發(fā)生。雨露長養(yǎng)。是陽生陰長也。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后行。如寒列閉藏。風霜肅殺。是陽殺陰藏也)陽化氣(陽動而散)陰成形(陰靜而疑)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疑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jié)釟庠谏?。則生脹(清陽陷于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

    濁陰逆于上而不能降。故為脹。由膻中不化氣。胸膈滿也)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陰陽相反。清濁易位。則為逆。順則為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為精。即水也精升則化為氣。陽在上者為氣。即云也。氣降則化為精。故又曰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出通也)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陽主外。陰主內(nèi))水為陰火為陽(人身之水火)陽為氣陰為味(藥食氣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氣生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歸精?;示珰w化)精食氣形食味(氣和精生。味和形長)化生精。氣生形(精生于運化之神。

    形生于無形之氣○前言精歸化者。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既化之后。由化生精也)味傷形。氣傷精(味太過則偏勝故傷形氣有余。便是火。故傷精)精化為氣(元氣由精而化)氣傷于味(食傷則氣怠)陰味出下竅(味有質(zhì)故下流)陽氣出上竅(氣無形故上達)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為陰氣為陽)味濃則泄。薄則通(味濃者能泄于下味薄者能通利)氣薄則發(fā)泄。濃則發(fā)熱(氣薄者能發(fā)散。氣濃者能發(fā)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已必衰。少已必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即氣也。火壯則耗散元氣。故壯火食氣少火則生長元氣。故氣食少火)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此言正味之陰陽)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偏勝之為病)重寒則熱。

    重熱則寒(物極則變)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氣先病而傷及于形)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形先病而傷及于氣)風勝則動(振掉搖動之病)熱勝則腫(丹毒癰腫之病)燥勝則干(津液枯涸。內(nèi)外干澀之病)寒勝則浮(寒勝則陽氣不運。故脹滿虛浮)濕勝則濡瀉(士不能制水。故為注泄○濡音如。濕滯也)喜怒傷氣(言喜怒則悲憂恐同矣)寒暑傷形(言寒暑則燥濕風同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