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靈樞衛(wèi)氣失常篇

    作者: 李學川

    衛(wèi)氣之留于腹中蓄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衛(wèi)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此衛(wèi)氣之常也。失其常則隨邪內陷留于腹中。蓄積不行而菀蘊為病)其氣積于胸中者上取之積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俱如下文)積于上瀉大迎(足陽明經(jīng))天突(任脈)喉中。(即廉泉穴積于胸中病喘呼逆息。

    故常瀉之于上)積于下者瀉三里氣街(積于腹中。病胃中滿故當瀉其下。)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上下皆病胸中與腹中俱滿。當取上五穴又旁取季脅之章門穴。其積重者。即積針以刺之如雞足之狀)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其應主肺)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脾氣通于唇)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營本無形。若膚腠之汗。肌肉之脹。二便之泄利。皆濡然之謂。其病在營則氣血也。)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目為肝竅肝主筋也。)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耳為腎竅腎主骨也)人年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十八以下為少。六歲以下為小。(此言人之老壯少小以年而別○以下之下。舊本上。)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膏者。油也。人有多膏者。其肉淖。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故能耐寒而多氣皮緩故能縱腹垂腴也)肉者多血。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人有多肉者。皮肉不相離。身體容大而寒熱和平也)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于眾人者也(脂者。骨中髓也多脂者肉堅。其血必清。氣滑且少。故身形不大。而必能耐寒也。此言人之有膏有肉有脂其氣血各有多少。若眾人皮肉脂膏之不加多。各自稱其身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劉宋、雷學所著
  •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