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現(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黃帝問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岐伯對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柔弱者必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衡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太素》作留積),腹皮充脹(《太素》作髖皮充?。?,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渴,故為消癉,此言其剛暴而肌肉弱者也。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曰∶有病口甘者,病名曰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食美而多食甘肥,肥令人內熱,甘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癉(《素問》作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凡治消癉,治偏枯、厥氣逆滿,肥貴人則膏粱之病也。鬲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也。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絕小堅,病久不可治也。曰∶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fā)疽(《素問》作癉),芳草發(fā)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熱氣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也,至甲乙日當愈甚(《素問》作當更論)。癉成為消中。
黃癉,(《千金》云∶腹?jié)M不欲食)刺脊中,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吐(《千金》云∶身重不能動),脾俞主之。消渴身熱,面赤(《千金》作目)黃,意舍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
腕骨主之。黃癉熱中善渴,太沖主之。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膝內內踝前痛,少氣,身體重,中封主之。消癉,善喘,氣塞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黃,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太溪主之。消渴黃癉,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然谷主之。陰氣不足,熱中消谷善饑,腹熱身煩狂言,三里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