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學針法。初學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沒過維陽,又學于東隱湖間。不臻效。永樂己丑,惜予遭誣,徙居于民樂耕鋤之內(nèi),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資深”,其號曰“泉石”。心以遁守自娛,過者皆曰此讀書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于針,多用于灸,自是梓岐風谷之法荒廢,而名不聞。非不以濟人之心為心,蓋不欲取譽于時矣。今也,予年向暮,髭鬢皆霜,恐久失傳,拳拳在念,正統(tǒng)己未春末,養(yǎng)疾之暇,閱其所傳針法之書,繁而無統(tǒng),于是撮其簡要,不愧疏庸,編集成文,名曰“金針賦”。金乃世之寶也,非富貴不能得之,豈貧賤所能有也。名其金,稱其貴也。貴能劫疾于頃刻之間,故以觀夫發(fā)端,而嗟夫結之,則深嘆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異耳。篇中首論頭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氣,手足經(jīng)絡順逆之理;次論補瀉下針,調氣出針之法;末論治病驅運氣血,通接至微之妙,而又叮嚀勉其學人,務必以盡精誠,則可以起沉 之疾。言雖直簡,其義詳明,尤其貫穿次第有序,使后之學人易為記誦,其傳不泯。俟他日有竇漢卿復出,而攻之熟,造之深,得于心而應手,顯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刪繁撮簡成文者誰歟。是亦遺言于后也,必學者敬之哉。
時正統(tǒng)四年己未歲八月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