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串雅內(nèi)外編》 截臌

    治水臌、氣臌。

    活黑魚一尾重七八兩,去鱗甲,將肚破開去腸,入好黑礬五分,松蘿茶三錢,男子用蒜八瓣,女七瓣,共入魚腹內(nèi),盛磁器中蒸熟。令病人吃魚,能連茶蒜吃更妙。藥從頭上吃起,病從頭上消起,從尾吃起即從腳上消起,立效。

    庚生按:水臌之癥,西人謂為吸液管病是也。蓋飲食入胃,胃即生津,以化之。既化之后,即有眾液管吸其精以生血。吸其粗以潤骨,以入腎而達溺囊為溺。.吸管一病,血不生,溺不行,而成脹矣。予嘗推其理,以用藥每于治脹藥中,佐以行血通絡之品,往往獲效。胃中之津西人謂之啤,先其質(zhì)如乳,色白味酸。化學家核之謂有鹽,強水在內(nèi),宜其化運之速也。

    叉武林邵氏傳一單方,以治氣臌水臌,神效非凡。惟修制非易好善者,預為修合濟人,功德無量。

    方用大西瓜一枚,陽春砂仁四兩,獨頭蒜四十九枚。先將西瓜蒂邊開一孔,用瓢挖出瓜瓤,只留沿皮無子者,將砂仁及蒜裝入,仍用蒂蓋好,用酒壇泥以陳酒化開,涂于瓜上令遍,約厚一寸為度。即于泥地上挖一小坑,用磚將瓜閣空,以炭火煅之,須四周均灼,約煅半日息火,待其自冷。次日打開,取出瓜炭及藥研細,磁瓶貯之。每服二三錢,絲瓜絡二錢,煎湯調(diào)服。忌鹽一月。百發(fā)百中,洵奇方也。每煅一瓜,約用炭二十斤為準。

    又方 白茅根一兩,赤小豆一兩,煎汁頻飲,溺暢脹消。

    又方 雄豬肚一枝,入蟾蜍一只。白胡椒每歲一粒,按病人年歲為度,囫圇裝入肚內(nèi)。砂仁二錢,同蟾蜍裝入肚內(nèi)。,用線扎緊肚口,以黃酒煮化,去蟾藥,只食肚及酒,自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