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鼻中干灌之并摩服方。
川椒(五合) 皂莢 黃芩 石南 黃連 雄黃 桂心 藜蘆(各三銖) 白術(shù) 川芎 大黃 澤瀉(各七銖) 烏頭 川斷 莽草 人參(各五銖) 半夏 當(dāng)歸(各十二銖) 干地黃(十一銖) 葳蕤 細(xì)辛(各十銖) 附子 桔梗(各二銖) 干姜(六銖) 戎鹽(杏子大一枚)
上二十五味 咀,以苦酒一斗漬之,羊髓一斤,為東南三隅灶,納諸藥,炊以葦薪。作三聚新好土,藥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訖,藥成,以新布絞去滓。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nèi)溫酒服如棗核,日三,后稍益,以知為度。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治鼻中干灌之并摩服方。
川椒(五合) 皂莢 黃芩 石南 黃連 雄黃 桂心 藜蘆(各三銖) 白術(shù) 川芎 大黃 澤瀉(各七銖) 烏頭 川斷 莽草 人參(各五銖) 半夏 當(dāng)歸(各十二銖) 干地黃(十一銖) 葳蕤 細(xì)辛(各十銖) 附子 桔梗(各二銖) 干姜(六銖) 戎鹽(杏子大一枚)
上二十五味 咀,以苦酒一斗漬之,羊髓一斤,為東南三隅灶,納諸藥,炊以葦薪。作三聚新好土,藥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訖,藥成,以新布絞去滓。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nèi)溫酒服如棗核,日三,后稍益,以知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