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婦人有年未至七七之期,經水先斷者,人以為血枯經閉,誰知是心、肝、脾之氣郁乎。
人若血枯,安能久延人世,醫(yī)見其經水不行,謂其血枯,其實非血枯,乃血閉也。且經水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之腎經之中,至陰之精,而有至陽之氣,故其色紅赤,似血而非血也。世人以經水為血,此千古之誤。倘果是血,何不名之曰血水。古昔至圣創(chuàng)呼經水者,以出于腎經,故以經名之。然則經水早斷,似乎腎水之衰涸,吾以為心、肝、脾之氣郁者何?蓋腎水之生,不由于三經而腎水之化,實關于三經也。腎非肝氣之相通,則腎氣不能開。腎非心氣之相交,則腎氣不能上。腎非脾氣之相養(yǎng),則腎氣不能成。倘三經有一經之郁,則氣不入于腎之中,腎之氣即閉塞而不宣。
況三經齊郁,縱腎水真足,尚有格格難出之狀;而腎氣原虛,何以媾精盈滿,化經水而外泄耶。此經之所以閉,有似乎血枯耳。治之法必須散三經之郁,大補其腎,補腎之中,仍補其三經之氣,則精溢而經自通也。方用溢經湯∶
熟地(一兩) 白術(一兩) 山藥(五錢) 生棗仁(三錢) 白芍(三錢) 當歸(五錢) 丹皮(二錢) 沙參(三錢) 柴胡(一錢) 杜仲(一錢) 人參(二錢)水煎服。連服八劑而經通矣。服一月人健,不再經閉,兼易受孕。
此方心、肝、脾、腎四經同治之藥,補以通之,散以開之也。倘徒補,則郁不開而生火;倘徒散,則氣益衰而耗精。設或用攻堅之味,辛熱之品,不特無益而反害之也。
此癥用續(xù)補湯亦效。
人參(二錢) 當歸(五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五分) 麥冬(五錢) 北五味(十粒) 白術(一兩) 巴戟天(五錢) 炒棗仁(五錢) 紅花(五分) 牛膝(一錢)
沙參(三錢)水煎服。十劑必通。
人有在室未嫁者,月經不來,腹大如娠,面色乍赤乍白,脈乍大乍小,以為血枯經閉也,誰知是靈鬼憑身乎。大凡人心正則邪不能侵,心邪則邪自來犯?;蚓窕秀保瑝衾锴笥H;或眼目昏花,日中相狎;或假戚屬,暗處貪歡;或明言仙人靜地取樂。其先未常不驚詫為奇遇,而不肯告人;其后則羞赧為淫褻,而不敢告人矣。年深月久,人之精血,僅足以供腹中之邪,邪日旺而正日衰,勢必至經閉血枯,死而后已。欲導其經,邪據其腹而經難通,欲生其血,邪飲其精而血難長。醫(yī)以為胎而非胎,醫(yī)以為瘕而非瘕,往往有因循等待,成為癆瘵之癥,至死不悟,不重可悲乎。治法似宜補正以祛邪,然而邪之不去,補正亦無益也,必先去其邪,而后補正為得耳。方用蕩邪丹∶
雷丸(三錢) 桃仁(三十粒) 大黃(三錢) 當歸(五錢) 丹皮(五錢) 生甘草(二錢)水煎服。
一劑必下穢物半桶,再用調正湯治之∶
白術(五錢) 蒼術(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薏仁(五錢) 貝母(一錢)水煎服。
連用四劑,脾胃之氣轉,經血漸行矣。
前方蕩邪,后方補正,實有次第也?;蛞缮響压硖?,必傷其血,所以血枯而后經閉也。今既墮其胎,乃不補血,反補胃氣者何故?蓋鬼氣中人,其正氣之虛可知,且血不能驟生,補氣自易生血。二術善補陽氣,陽氣旺而陰氣難犯,尤善后之妙法也。倘服補血之藥,則陰以招陰,吾恐鬼胎雖下,鬼氣未必不再種矣,故不若補其陽氣,使鬼祟難侵,生血愈速耳。
此癥用殺鬼破胎湯亦效。
水蛭(炒黑,研為細末,三錢) 丹皮(五錢) 當歸尾(五錢) 大黃(三錢) 濃樸(二錢) 紅花(五錢) 牛膝(三錢) 生地(五錢) 桃仁(去尖,研碎)水與酒同煎一碗,空腹服。一劑即下胎,如不下,再服二劑,無不下者,不必用三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