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熟地黃丸治血弱陰虛,不能養(yǎng)心,致火旺于陰分,瞳子散大。少陰為火,君主無為,不行其令,相火代之,與心包絡之脈出心系,分為三道,少陽相火之體無形,其用在其中矣。火盛則能令母實,乙木肝旺是也。其心之脈挾目系,肝之脈連目系,況手足少陽之脈同出耳中,至耳上角斜起,終于目外小 。風熱之盛,亦從此道來,上攻頭目,致偏頭腫悶,瞳子散大,視物昏花,血虛陰弱故也。法當養(yǎng)血、涼血、益血、收火、散火,而除風熱則愈矣。
熟地黃(一兩) 柴胡(去苗,八錢) 生地黃(七錢半,酒浸,焙) 當歸身(酒洗) 黃芩(各半兩) 天門冬(去心,焙) 五味子 地骨皮 黃連(各三錢) 人參(去蘆) 枳殼(炒)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茶湯送下,食后,日二服,制之緩也。
大忌辛辣物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其胃氣,藥不上行也。又一論云∶瞳子黑眼法于陰,由食辛熱之物助火,乘于胸中,其睛故散,睛散則視物亦大也。
《保命集》當歸湯治翳,補益瞳子散大。
黃連 柴胡(各一錢) 當歸身 黃芩 芍藥(各二錢) 熟地黃 甘草(炙。各三錢)
上水煎,臨臥服。
濟陰地黃丸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等證。其功效與六味、還少丹相似。
五味子 麥門冬 當歸 熟地黃 肉蓯蓉 山茱萸 干山藥 枸杞子 甘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