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遇嚴(yán)寒之時,忽感陰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嘔清水,腹中雷鳴,胸脅逆滿,體寒發(fā)顫,腹中覺有涼氣一裹,直沖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氣直中七腑也。夫中寒之病,與傷寒之癥大相懸絕。蓋傷寒之寒,由表而入于里;中寒之寒,由腑而入于臟。雖入腑、入臟同是直中之癥,而治法終有不同也。蓋入腑之寒輕于入臟,則治腑之寒烏可重于治臟哉。惟是腑有七,而中腑之藥似宜分別。
大凡陰寒之中人,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溫三焦之寒,而七腑之寒可盡散也。然而三焦之所以寒者,又由于胃氣之虛也。徒溫三焦之寒,而不急補(bǔ)其胃氣,則氣虛而不能接續(xù),烏能回陽于頃刻乎。方用救腑回陽湯∶
人參(五錢) 附子(一錢) 肉桂(二錢) 巴戟天(一兩)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參以扶胃氣,用肉桂以回陽,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為君矣。不知巴戟天補(bǔ)心腎之火,心腎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氣而回陽,故用之為君,尤能統(tǒng)人參、附、桂同心之將,而掃蕩祛除,寓剿于撫之中也。所以一劑奏功,陽回而陰寒立散矣。
此癥用術(shù)桂干姜湯甚效。
白術(shù)(一兩) 肉桂(三錢) 干姜(三錢) 水煎服。
人有嚴(yán)寒之時,忽感陰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脈攣急,上吐下瀉,心痛腹疼,囊縮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陰寒中臟之病也。夫中臟重于中腑,寒氣入于五臟,似宜分臟而治;然而不必分也,但直溫其命門之火,則諸臟之寒可以盡散。蓋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主不亡,則心君必不為下殿之走;主不亡,則肝木必不為游魂之變;主不亡,則肺金必不為魄散之升;主不亡,則脾土必不為崩解之 。惟命門既寒,而陽氣為陰邪所逼,越出于腎外,則五臟之神不能獨安,各隨陽而俱遁矣。然則五臟為寒邪所犯,不必治五臟也,獨溫其命門,而五臟之寒可解。雖然,命門雖為五臟之主,而五臟氣虛,大兵到處,掃蕩群妖,茍無糧草,何以供命。此命門宜溫,而五臟之氣亦不可不補(bǔ)也。方用蕩陰救命湯∶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三兩) 熟地(三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三錢) 山茱萸(二錢)茯神(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陽回,再劑而全愈。
何神速乃爾?蓋寒入五臟,由命門之陽外出,一回其陽,而寒氣無留于臟矣。
方中以參、術(shù)為君,似乎止救心、脾二經(jīng);雖附子、肉桂與熟地、山茱同用,腎亦在所救之中,而肝、肺竟置之度外。何以能斬關(guān)直入,回陽于頃刻耶?不知五臟為寒邪所犯,大約犯腎之后,即便犯脾,而后犯心也,犯肝、肺者無多也。故專顧心腎與脾經(jīng),而肝肺已在其內(nèi)。況人參同附子并用,無經(jīng)不達(dá),又寧有肺肝之不入者乎。而且補(bǔ)肝、補(bǔ)肺之藥,無非收斂之劑,欲祛邪而使之出,不可留邪而使之入,倘用收斂之味以補(bǔ)肝肺,反掣人參、附子之手,不能迅于蕩陰矣。此用藥之不雜,實有秘義也。且腎中水火原不相離,用桂、附大熱之藥以回陽,未免腎中干燥,與其回陽之后,又補(bǔ)腎水以濟(jì)陽,何如于用火之時,而先為防微之為得哉。吾所以少用熟地、山茱于桂、附之中,以制火之橫。且火得水而歸源,水招火而入宅,故能奏既濟(jì)之HT ,而無亢炎之失也。
此癥用參術(shù)桂附加熟地湯亦妙。
人參 白術(shù)(各一兩) 附子 肉桂(各二錢) 熟地(五錢) 水煎服。
冬月直中陰寒,吐瀉交作,身發(fā)熱者,人以為傷寒傳經(jīng)之癥也,然而雖是傷寒,實有分別,此乃直中少陰之邪,而非傳經(jīng)少陰之邪也。夫直中陰經(jīng),原無身熱之癥,茲何以身熱耶?此正陽與陰戰(zhàn),乃邪旺而正不肯安于弱,以致爭斗而成熱也。若傳經(jīng)少陰之癥,必至數(shù)日后始行吐瀉,未有初感第一日即身熱而上吐下瀉者,故此癥確是直中,而非傳經(jīng)也。直中,邪即入里;傳經(jīng),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懸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參附茯苓湯∶
人參(一兩) 附子(一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吐瀉止,而身熱亦退。
何其效之速乎?不知此癥,原因陽氣之弱,不勝陰邪之盛,故爾發(fā)熱。吾助其陽氣,則陽旺而陰自衰。況又佐之附子之勇猛,突圍破敵,則陽氣更盛,自然轉(zhuǎn)敗而成功矣。且益之茯苓之澹泄,分消水氣,則胃土得安,而上下之間,無非陽氣之升降,陰邪又安能沖決哉。
此癥亦可用參苓附術(shù)加生姜湯∶
人參 白術(shù) 生姜(各一兩) 附子(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人有直中陰寒,腎經(jīng)獨受,身顫手戰(zhàn)者,人以為寒入于骨中也,誰知是命門火冷,不能外拒夫陰寒乎。蓋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宰,人有此火則生,無此火則死?;鹜鷦t運用于一身,而手足自溫;火衰則力不能通達(dá)上下,而一身皆冷,又何能溫?zé)岱蚴肿阋??故命門火旺,外來之寒邪可以相拒,而不敢相犯。惟火衰之極,而陰寒內(nèi)逼,直入腎宮,命門畏寒太盛,幾幾乎有不敢同居之勢。身顫者難以自主也,手戰(zhàn)者難以外衛(wèi)也。治法亟溫補(bǔ)其命門,使命門之火足以勝外來之寒,則命門之主不弱,而后陽氣健旺,能通達(dá)于上下之間,陰消寒散,不致侵犯心宮也。方用直中陰臟第一方治之。
附子(一錢) 肉桂(二錢) 丁香(一錢) 白術(shù)(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寒祛,身顫手戰(zhàn)皆定也。
此方盡是陽藥,以陽藥而治陰癥,自是相宜,然而至急之癥,何以少用分兩,而成功至神者?因火欲外越,一助火而火即回宮;火因弱而逃,自必見強(qiáng)而返。火既歸矣,又有余火以相助,則命門大旺,毋論足以祛寒,而寒邪亦望火而遁也。
此癥用援命拒寒湯實神。
白術(shù)(三兩) 肉桂(三錢) 破故紙(三錢) 杜仲(三錢) 水煎服。
人有少陰腎經(jīng)感中邪氣,小腹作痛,兩足厥逆,人以為寒邪之直犯于腎也,誰知入腎而兼入于小腸之腑乎。夫邪既入腎,乃入臟也,臟重于腑,何必辨其邪入于小腸乎?然而辨癥不清,則用藥必然寡效。雖腎開竅于二陰,又曰∶腎主大小便,腎寒則小腸亦寒,治腎則小腸亦愈,而終不知小腸之與腎同感寒邪也。蓋寒客于小腸,則腹痛而脈不通,脈既不通,安得兩足之不厥逆乎。不可徒認(rèn)作寒入于腎,而不入于小腸也。但治法不必治小腸,而仍須治腎。治腎者溫腎也,溫腎即所以溫小腸矣。方用止逆湯∶
附子(一錢) 白術(shù)(三錢) 車前子(三分) 吳茱萸(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痛除厥止矣。
此方用附子以祛寒,用吳茱萸以通氣,加白術(shù)、車前利腰臍而消濕,難治小腸而實溫腎宮也。腎宮之命門熱,而小腸之氣化自行,又烏有不通之病乎。故不必止痛而痛除,不必轉(zhuǎn)逆而逆定耳。
此癥亦可用術(shù)桂豆苓湯亦效。
肉桂(一錢)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三錢) 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
人有猝中陰寒,身不能動,人以為寒中于脾也,誰知仍是寒中于腎乎。夫中寒而致手足之不能動,已是危癥,況一身全不能動乎。蓋手足冷而不動,猶是四圉之??;身僵而不動,實乃中州之患也。人非火不生,而火非心火乃腎火也。腎火旺,而脾土自可運用于無窮,腎火衰,而脾土難轉(zhuǎn)輸于不息。故腎寒而脾亦寒,脾寒而身即不能運動耳。所以治法不可徒治脾,而必須治腎;尤不可統(tǒng)治腎,而必須溫腎中之火也。方用直中陰臟第二方治之。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熟地(二錢) 干姜(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動寒消矣。
此方用桂、附、干姜直搗中堅,以迅掃其寒邪,則腎中命門之火,勃然猝發(fā),而寒邪自去矣。第過用純陽,未免偏于太燥,益之熟地以佐之,陽得陰而不至耗水,豈特相濟(jì)有成哉。
此癥亦可用附桂姜術(shù)加熟地湯∶
熟地(五錢) 白術(shù)(一兩) 干姜(三錢) 肉桂(二錢) 附子(三分) 水煎服。
人有猝犯陰寒之氣,兩脅痛極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為寒犯肝也,誰知仍是寒犯腎乎。夫脅乃肝位,犯腎宜病在腎,不宜病在肝。因腎寒而又畏外寒之侵,而腎之氣乃逃避于肝子之家,受創(chuàng)深重,而不敢復(fù)出也。在肝木因腎水遁入,忍見父母之受傷乎?自然奮罔顧身,怒極而欲戰(zhàn)也。兩脅欲破,正木郁難宣之象。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濟(jì)其一時之急也。方宜用寬肝湯救之。
人參(一兩) 熟地(二兩) 附子(一錢) 柴胡(五分) 甘草(三分) 肉桂(三錢) 水煎服。
一劑而痛定也。
人見用參、附以回陽,未必相疑;用熟地以滋陰,不能無疑也。嗟乎!腎氣遁入肝宮,而寒邪必乘勢以逼肝矣。肝氣一怯,非上走于心,必下走于腎矣。走于心,則引邪上犯于心君,必有下堂之禍;走于腎,則引邪而下侵于相位,必有同殉之虞。
故用參以補(bǔ)心,使心不畏邪之犯;用熟地以補(bǔ)腎,使腎不畏邪之侵。而肝氣膽顧于子母之間,兩無足慮,自然并力以御寒矣。況又益之以助火舒木之品,而肝中之郁大解,故背城一戰(zhàn)而奏捷也。倘用此藥,而全無一效,是心腎兩絕,而肝氣獨存,不能生矣。
此癥用祛寒舒脅湯亦神。
人參(五錢) 肉桂(三錢) 白芍(二錢) 當(dāng)歸(三錢) 柴胡(五分) 白術(shù)(一兩)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四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于2001年2月28日修訂通過,現(xiàn)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公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
2001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01年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人遇嚴(yán)寒之時,忽感陰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嘔清水,腹中雷鳴,胸脅逆滿,體寒發(fā)顫,腹中覺有涼氣一裹,直沖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氣直中七腑也。夫中寒之病,與傷寒之癥大相懸絕。蓋傷寒之寒,由表而入于里;中寒之寒,由腑而入于臟。雖入腑、入臟同是直中之癥,而治法終有不同也。蓋入腑之寒輕于入臟,則治腑之寒烏可重于治臟哉。惟是腑有七,而中腑之藥似宜分別。
大凡陰寒之中人,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溫三焦之寒,而七腑之寒可盡散也。然而三焦之所以寒者,又由于胃氣之虛也。徒溫三焦之寒,而不急補(bǔ)其胃氣,則氣虛而不能接續(xù),烏能回陽于頃刻乎。方用救腑回陽湯∶
人參(五錢) 附子(一錢) 肉桂(二錢) 巴戟天(一兩)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參以扶胃氣,用肉桂以回陽,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為君矣。不知巴戟天補(bǔ)心腎之火,心腎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氣而回陽,故用之為君,尤能統(tǒng)人參、附、桂同心之將,而掃蕩祛除,寓剿于撫之中也。所以一劑奏功,陽回而陰寒立散矣。
此癥用術(shù)桂干姜湯甚效。
白術(shù)(一兩) 肉桂(三錢) 干姜(三錢) 水煎服。
人有嚴(yán)寒之時,忽感陰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脈攣急,上吐下瀉,心痛腹疼,囊縮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陰寒中臟之病也。夫中臟重于中腑,寒氣入于五臟,似宜分臟而治;然而不必分也,但直溫其命門之火,則諸臟之寒可以盡散。蓋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主不亡,則心君必不為下殿之走;主不亡,則肝木必不為游魂之變;主不亡,則肺金必不為魄散之升;主不亡,則脾土必不為崩解之 。惟命門既寒,而陽氣為陰邪所逼,越出于腎外,則五臟之神不能獨安,各隨陽而俱遁矣。然則五臟為寒邪所犯,不必治五臟也,獨溫其命門,而五臟之寒可解。雖然,命門雖為五臟之主,而五臟氣虛,大兵到處,掃蕩群妖,茍無糧草,何以供命。此命門宜溫,而五臟之氣亦不可不補(bǔ)也。方用蕩陰救命湯∶
人參(一兩) 白術(shù)(三兩) 熟地(三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三錢) 山茱萸(二錢)茯神(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陽回,再劑而全愈。
何神速乃爾?蓋寒入五臟,由命門之陽外出,一回其陽,而寒氣無留于臟矣。
方中以參、術(shù)為君,似乎止救心、脾二經(jīng);雖附子、肉桂與熟地、山茱同用,腎亦在所救之中,而肝、肺竟置之度外。何以能斬關(guān)直入,回陽于頃刻耶?不知五臟為寒邪所犯,大約犯腎之后,即便犯脾,而后犯心也,犯肝、肺者無多也。故專顧心腎與脾經(jīng),而肝肺已在其內(nèi)。況人參同附子并用,無經(jīng)不達(dá),又寧有肺肝之不入者乎。而且補(bǔ)肝、補(bǔ)肺之藥,無非收斂之劑,欲祛邪而使之出,不可留邪而使之入,倘用收斂之味以補(bǔ)肝肺,反掣人參、附子之手,不能迅于蕩陰矣。此用藥之不雜,實有秘義也。且腎中水火原不相離,用桂、附大熱之藥以回陽,未免腎中干燥,與其回陽之后,又補(bǔ)腎水以濟(jì)陽,何如于用火之時,而先為防微之為得哉。吾所以少用熟地、山茱于桂、附之中,以制火之橫。且火得水而歸源,水招火而入宅,故能奏既濟(jì)之HT ,而無亢炎之失也。
此癥用參術(shù)桂附加熟地湯亦妙。
人參 白術(shù)(各一兩) 附子 肉桂(各二錢) 熟地(五錢) 水煎服。
冬月直中陰寒,吐瀉交作,身發(fā)熱者,人以為傷寒傳經(jīng)之癥也,然而雖是傷寒,實有分別,此乃直中少陰之邪,而非傳經(jīng)少陰之邪也。夫直中陰經(jīng),原無身熱之癥,茲何以身熱耶?此正陽與陰戰(zhàn),乃邪旺而正不肯安于弱,以致爭斗而成熱也。若傳經(jīng)少陰之癥,必至數(shù)日后始行吐瀉,未有初感第一日即身熱而上吐下瀉者,故此癥確是直中,而非傳經(jīng)也。直中,邪即入里;傳經(jīng),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懸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參附茯苓湯∶
人參(一兩) 附子(一錢) 茯苓(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吐瀉止,而身熱亦退。
何其效之速乎?不知此癥,原因陽氣之弱,不勝陰邪之盛,故爾發(fā)熱。吾助其陽氣,則陽旺而陰自衰。況又佐之附子之勇猛,突圍破敵,則陽氣更盛,自然轉(zhuǎn)敗而成功矣。且益之茯苓之澹泄,分消水氣,則胃土得安,而上下之間,無非陽氣之升降,陰邪又安能沖決哉。
此癥亦可用參苓附術(shù)加生姜湯∶
人參 白術(shù) 生姜(各一兩) 附子(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人有直中陰寒,腎經(jīng)獨受,身顫手戰(zhàn)者,人以為寒入于骨中也,誰知是命門火冷,不能外拒夫陰寒乎。蓋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宰,人有此火則生,無此火則死?;鹜鷦t運用于一身,而手足自溫;火衰則力不能通達(dá)上下,而一身皆冷,又何能溫?zé)岱蚴肿阋??故命門火旺,外來之寒邪可以相拒,而不敢相犯。惟火衰之極,而陰寒內(nèi)逼,直入腎宮,命門畏寒太盛,幾幾乎有不敢同居之勢。身顫者難以自主也,手戰(zhàn)者難以外衛(wèi)也。治法亟溫補(bǔ)其命門,使命門之火足以勝外來之寒,則命門之主不弱,而后陽氣健旺,能通達(dá)于上下之間,陰消寒散,不致侵犯心宮也。方用直中陰臟第一方治之。
附子(一錢) 肉桂(二錢) 丁香(一錢) 白術(shù)(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寒祛,身顫手戰(zhàn)皆定也。
此方盡是陽藥,以陽藥而治陰癥,自是相宜,然而至急之癥,何以少用分兩,而成功至神者?因火欲外越,一助火而火即回宮;火因弱而逃,自必見強(qiáng)而返。火既歸矣,又有余火以相助,則命門大旺,毋論足以祛寒,而寒邪亦望火而遁也。
此癥用援命拒寒湯實神。
白術(shù)(三兩) 肉桂(三錢) 破故紙(三錢) 杜仲(三錢) 水煎服。
人有少陰腎經(jīng)感中邪氣,小腹作痛,兩足厥逆,人以為寒邪之直犯于腎也,誰知入腎而兼入于小腸之腑乎。夫邪既入腎,乃入臟也,臟重于腑,何必辨其邪入于小腸乎?然而辨癥不清,則用藥必然寡效。雖腎開竅于二陰,又曰∶腎主大小便,腎寒則小腸亦寒,治腎則小腸亦愈,而終不知小腸之與腎同感寒邪也。蓋寒客于小腸,則腹痛而脈不通,脈既不通,安得兩足之不厥逆乎。不可徒認(rèn)作寒入于腎,而不入于小腸也。但治法不必治小腸,而仍須治腎。治腎者溫腎也,溫腎即所以溫小腸矣。方用止逆湯∶
附子(一錢) 白術(shù)(三錢) 車前子(三分) 吳茱萸(五分) 水煎服。一劑而痛除厥止矣。
此方用附子以祛寒,用吳茱萸以通氣,加白術(shù)、車前利腰臍而消濕,難治小腸而實溫腎宮也。腎宮之命門熱,而小腸之氣化自行,又烏有不通之病乎。故不必止痛而痛除,不必轉(zhuǎn)逆而逆定耳。
此癥亦可用術(shù)桂豆苓湯亦效。
肉桂(一錢) 白術(shù)(一兩) 茯苓(三錢) 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
人有猝中陰寒,身不能動,人以為寒中于脾也,誰知仍是寒中于腎乎。夫中寒而致手足之不能動,已是危癥,況一身全不能動乎。蓋手足冷而不動,猶是四圉之??;身僵而不動,實乃中州之患也。人非火不生,而火非心火乃腎火也。腎火旺,而脾土自可運用于無窮,腎火衰,而脾土難轉(zhuǎn)輸于不息。故腎寒而脾亦寒,脾寒而身即不能運動耳。所以治法不可徒治脾,而必須治腎;尤不可統(tǒng)治腎,而必須溫腎中之火也。方用直中陰臟第二方治之。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熟地(二錢) 干姜(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身動寒消矣。
此方用桂、附、干姜直搗中堅,以迅掃其寒邪,則腎中命門之火,勃然猝發(fā),而寒邪自去矣。第過用純陽,未免偏于太燥,益之熟地以佐之,陽得陰而不至耗水,豈特相濟(jì)有成哉。
此癥亦可用附桂姜術(shù)加熟地湯∶
熟地(五錢) 白術(shù)(一兩) 干姜(三錢) 肉桂(二錢) 附子(三分) 水煎服。
人有猝犯陰寒之氣,兩脅痛極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為寒犯肝也,誰知仍是寒犯腎乎。夫脅乃肝位,犯腎宜病在腎,不宜病在肝。因腎寒而又畏外寒之侵,而腎之氣乃逃避于肝子之家,受創(chuàng)深重,而不敢復(fù)出也。在肝木因腎水遁入,忍見父母之受傷乎?自然奮罔顧身,怒極而欲戰(zhàn)也。兩脅欲破,正木郁難宣之象。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濟(jì)其一時之急也。方宜用寬肝湯救之。
人參(一兩) 熟地(二兩) 附子(一錢) 柴胡(五分) 甘草(三分) 肉桂(三錢) 水煎服。
一劑而痛定也。
人見用參、附以回陽,未必相疑;用熟地以滋陰,不能無疑也。嗟乎!腎氣遁入肝宮,而寒邪必乘勢以逼肝矣。肝氣一怯,非上走于心,必下走于腎矣。走于心,則引邪上犯于心君,必有下堂之禍;走于腎,則引邪而下侵于相位,必有同殉之虞。
故用參以補(bǔ)心,使心不畏邪之犯;用熟地以補(bǔ)腎,使腎不畏邪之侵。而肝氣膽顧于子母之間,兩無足慮,自然并力以御寒矣。況又益之以助火舒木之品,而肝中之郁大解,故背城一戰(zhàn)而奏捷也。倘用此藥,而全無一效,是心腎兩絕,而肝氣獨存,不能生矣。
此癥用祛寒舒脅湯亦神。
人參(五錢) 肉桂(三錢) 白芍(二錢) 當(dāng)歸(三錢) 柴胡(五分) 白術(shù)(一兩) 甘草(五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