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心肌纖維呈短柱狀,多數(shù)有分支,相互連接成網(wǎng)狀。心肌纖維的連接處稱閏盤(intercalated disc),在HE染色體的標本中呈著色較深的橫形或階梯狀粗線(圖6-8)。心肌纖維的核呈卵圓形,位居中央,有的細胞含有雙核。心肌纖維的肌漿較豐富,多聚在核的兩端處,其中含有豐富的線粒體和糖原及少量脂滴和脂褐素。后者為溶酶體的殘余體,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心肌纖維顯示有橫紋,但其肌原纖維和橫紋都不如骨骼肌纖維的明顯。
圖6-8 心肌纖維縱橫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