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嬰兒初生不啼、不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兒口中前 上,有泡如石榴子,名曰懸癰。宜以指抓破出血,勿令咽下,急以絹拭凈惡血,更用亂發(fā)燒灰存性,摻之,即能通聲吞乳。若惡血入喉,必死。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嬰兒初生不啼、不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兒口中前 上,有泡如石榴子,名曰懸癰。宜以指抓破出血,勿令咽下,急以絹拭凈惡血,更用亂發(fā)燒灰存性,摻之,即能通聲吞乳。若惡血入喉,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