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查古籍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積熱酸軟之癥】四肢煩疼,時或重滯,手足心時冷時熱,或發(fā)熱如瘧,時或清爽,時或倦怠,時或身重,如負重物,小便黃赤,大便乍難乍易,此積熱酸軟之癥也。
【積熱酸軟之因】或膏粱積熱,濕熱甚于腸胃之中,或飲酒使內(nèi),熱氣聚于脾中而不散,或多飲茶湯,水濕久積于內(nèi),則成積熱酸軟之癥矣。
【積熱酸軟之脈】多見弦數(shù),弦主脾病,數(shù)主脾熱。右關(guān)弦數(shù),腸胃積熱。左脈弦數(shù),
【積熱酸軟之治】膏粱積熱,梔連二陳湯、清胃湯。熱氣聚于脾中者,梔連戊己湯。木火乘脾者,龍膽瀉肝湯。
梔連二陳湯
山梔 川黃連 陳皮 甘草 半夏 白茯苓
家秘用此方。清胃家痰火,胸前飽悶,加蒼、樸。
清胃湯治胃中有火無痰。
升麻 川黃連 山梔 甘草 丹皮
口干渴,加干葛。唇焦消水,加石膏。
梔連戊己湯
山梔 川黃連 白芍藥 甘草
家秘用此方,清脾火,兼清肝火。
龍膽瀉肝湯治肝膽實火。
龍膽草 黃芩 山梔 知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柴胡 人參 甘草 川黃連
酸軟痿攣,病在筋脈。方書以為肝經(jīng)所主,然細詳病情,實陽明經(jīng)主病者多。以陽明為宗筋之會,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且陽明為水谷之海,濕熱本于此。濕熱在經(jīng),未變燥熱,濕主乎柔,則發(fā)酸軟,濕熱變燥,則燥主乎剛,燥傷血脈,筋勁脈強。二癥起病相同,傳變各別,故治法各異。治痿攣,用清潤宗筋,治酸軟,主清燥宗筋,家秘平胃散、蒼獨三妙丸,合圣惠方,治酸軟之大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