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積熱三消

    【積熱三消之癥】煩渴引飲,口臭消渴,上消癥也。煩熱多食,食下即饑,中消癥也。

    小便頻數(shù),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熱,下消癥也。

    【積熱三消之因】膏粱濃味,時(shí)積于中,積濕成熱,熏于肺則成上消,傷于胃則成中消,流于下則成下消。

    【積熱三消之脈】胃脈上朝于寸口,肺消也。氣口滑大,胃消也。尺脈洪大,下消也。

    右脈數(shù)大,腸胃積熱,左脈數(shù)大,肝膽積熱。

    【積熱三消之治】煩渴引飲,清肺飲。口臭易饑,清胃湯,加干葛。如肺胃積熱,下流膀胱,八正散。若肝膽之熱下流,龍膽瀉肝丸。若腎之相火下流,而成下消,涼八味丸、文蛤散。

    清肺飲

    清胃湯上二方,見前條。

    八正散見前腹脹門。

    龍膽瀉肝湯見前肝火脹。

    涼八味丸即六味丸加黃柏、知母。

    文蛤散

    文蛤杵細(xì),滾湯調(diào)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