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嘔吐清水之癥】惡寒發(fā)熱,暴吐不止,嘔出清液,不雜糟粕谷食,此吐清水之癥也。
【嘔吐清水之因】或雨濕之年,流衍之紀,或太陰之復,濕氣襲人傷于胃土,則成嘔吐
【嘔吐清水之脈】多見浮濡,浮緩風濕,浮濡寒濕。浮濡散表,沉濡溫里。
【嘔吐清水之治】脈浮身熱者,荊防平胃散;脈沉小便澀者,平胃五苓散;脈遲者,理
荊防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荊芥、防風。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湯見前。
術(shù)附湯見濕氣嘔吐門。
□
【嘔吐清水之癥】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則純水,時作時止,并無雜合稠粘,此名嘔
【嘔吐清水之因】水飲不節(jié),停積胃中,濕氣傷脾,不能上輸下布,而嘔吐清水之癥作矣。
【嘔吐清水之脈】脈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飲,弦而帶滑,痰飲之診。
【嘔吐清水之治】痰飲,橘皮半夏湯;風濕,家秘神術(shù)湯;濕勝,一味蒼術(shù)丸;胸前飽
橘皮半夏湯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 生姜(一錢)
家秘神術(shù)湯 治吐清水。
熟蒼術(shù) 防風 葛根 廣皮 濃樸
一味蒼術(shù)丸
蒼術(shù)一味,蒸炒為細末,水法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 白茯苓 熟蒼術(shù) 濃樸 廣皮 甘草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嘔吐清水之癥】惡寒發(fā)熱,暴吐不止,嘔出清液,不雜糟粕谷食,此吐清水之癥也。
【嘔吐清水之因】或雨濕之年,流衍之紀,或太陰之復,濕氣襲人傷于胃土,則成嘔吐
【嘔吐清水之脈】多見浮濡,浮緩風濕,浮濡寒濕。浮濡散表,沉濡溫里。
【嘔吐清水之治】脈浮身熱者,荊防平胃散;脈沉小便澀者,平胃五苓散;脈遲者,理
荊防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荊芥、防風。
平胃五苓散即平胃散、五苓散合用是也。
理中湯見前。
術(shù)附湯見濕氣嘔吐門。
□
【嘔吐清水之癥】心下洋洋,兀兀欲吐,吐則純水,時作時止,并無雜合稠粘,此名嘔
【嘔吐清水之因】水飲不節(jié),停積胃中,濕氣傷脾,不能上輸下布,而嘔吐清水之癥作矣。
【嘔吐清水之脈】脈多弦滑,滑主乎痰,弦主乎飲,弦而帶滑,痰飲之診。
【嘔吐清水之治】痰飲,橘皮半夏湯;風濕,家秘神術(shù)湯;濕勝,一味蒼術(shù)丸;胸前飽
橘皮半夏湯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 生姜(一錢)
家秘神術(shù)湯 治吐清水。
熟蒼術(shù) 防風 葛根 廣皮 濃樸
一味蒼術(shù)丸
蒼術(shù)一味,蒸炒為細末,水法為丸。
半苓平胃散
半夏 白茯苓 熟蒼術(shù) 濃樸 廣皮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