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實邪短氣

    【實邪短氣之癥】身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脅肋作痛,不得仰臥,其形似腫,此實邪短氣之癥也。

    【實邪短氣之因】或膏粱積熱,或水飲停留,干礙清道,則實邪短氣之癥作矣。

    【實邪短氣之脈】或見沉伏,或見沉滑,或見沉弦,或見促結(jié),脈不弦緊,乃為支飲。

    【實邪短氣之治】《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桂苓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飲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臥,小青龍湯,此治帶表癥者。以上《金匱》治痰飲停積諸經(jīng)之治也。若膏粱積熱者,濃樸大黃湯。肝火上沖者,龍膽瀉肝湯。肺熱喘逆者,瀉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者,梔連二陳湯。水飲脅痛短氣,名懸飲,十棗湯主之。

    桂苓術(shù)甘湯

    腎氣丸俱見痰飲門。

    葶藶大棗湯見支飲門。

    小青龍湯見懸飲門。

    濃樸大黃湯見支飲門。

    龍膽瀉肝湯見內(nèi)火喘門。

    瀉白散見哮癥。

    梔連二陳湯見濕痰門。

    十棗湯見懸飲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