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癥因脈治》 內(nèi)傷胃脘痛

    【內(nèi)傷胃脘痛之癥】不因外感六淫,偶或傷于飲食,填塞太倉,胸前悶痛,此食積癥也。

    痛則多汗,此積熱癥也。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飲則甚,此積冷癥也。遇氣即發(fā),或攻注作痛,或凝結(jié)作脹,此氣滯癥也。日輕夜重,或唧唧作聲,得寒則痛,得熱暫緩,此死血痛也。嘔吐清水,面上白斑,唇紅能食,時或吐蛔,此蟲積癥也。故云內(nèi)傷之痛有七。

    【內(nèi)傷胃脘痛之因】飲食不節(jié),傷其胃口,太陰升降之令,凝結(jié)壅閉,則食積之痛作脾胃素弱,日飲水谷,不能消受,停積中脘,則成痰飲而痛;七情六欲之火,時動于中,膏粱炙爆之熱,日積于內(nèi),熱久成燥,積熱之痛作矣。胃陽不足,冷凍飲料內(nèi)傷,陰寒凝結(jié),陰積冷之痛,作矣。怒則氣上,思則氣結(jié),憂思日積,氣不宜行,則氣滯而成痛。血分素?zé)嵊窒残晾敝?,以傷其陰血,則停積于中,而成死血之痛。濕土主生生之令,飲食不謹,濕熱內(nèi)生,則蟲積而成痛矣。

    【內(nèi)傷胃脘痛之脈】沉實有食,沉滑多痰,數(shù)大為熱,遲緩主寒,氣滯脈沉,死血澀

    【內(nèi)傷胃脘痛之治】宜平胃散出入主治。若食積痛,用三棱丸治之。痰飲痛者,二陳湯、丸。氣滯而痛者,蘇子降氣湯。死血作痛,紅花桃仁湯。有下癥,桃仁承氣湯。蟲積痛,

    平胃散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三棱丸

    京三棱 枳殼 濃樸 廣皮 甘草

    二陳湯

    導(dǎo)痰湯二方見痰癥。

    清胃湯見齒痛。

    神芎湯

    大黃 黃芩 黑牽牛 滑石 薄荷 川芎

    豆蔻丸

    草豆蔻 吳茱萸 益智仁 青皮 姜黃 麥芽 神曲 半夏 甘草

    蘇子降氣湯

    紫蘇子 半夏 前胡 濃樸 甘草 陳皮 沉香 當(dāng)歸

    紅花桃仁湯

    紅花 桃仁 當(dāng)歸尾 赤芍藥 澤蘭葉 楂肉 丹皮 山梔

    桃仁承氣湯

    桃仁 大黃 甘草 桂枝 芒硝 枳殼 歸尾

    萬應(yīng)丸

    麥芽 神曲 雷丸 陳皮 甘草 京三棱 莪術(shù) 檳榔 蕪荑 鶴虱 使君子

    家秘保和散

    蒼術(shù) 濃樸 半夏 廣皮 枳殼 鮮麥芽 楂肉 香附 檳榔 干葛 萊菔子

    共為細末,多沖蘿卜汁、竹瀝,拌濕曬干,研細末。白湯調(diào)服。

    家秘消堅散

    三棱 莪術(shù) 檳榔 枳實 香附 海石治上部癖積,加蒼術(shù)、濃樸;治下部癖積,加青皮、枳殼。

    梔連二陳湯加竹茹、干葛 治嘔吐作痛。

    滾痰丸治痰癖作痛。

    胃痛,要分別常痛、不常痛二條;又要細詳若何痛重,若何痛緩。若飲食即痛,時常氣噯,此傷飲食也,用家秘保和散。若痛而嘔惡,吐出痰涎稍減,此痰飲痛也,平胃導(dǎo)痰湯。

    胃脘有塊,常痛不休,癖積痛也,家秘消堅散。時作時止,痛而汗出者,火也。熱而無滯者,清火為急,清胃湯;熱而有滯者,消滯為先,梔連保和散。遇夜痛甚,逢冷即痛,按之有形,或飲食入胃,從半邊而下,此瘀血痛也,先用三棱丸,后用桃仁承氣湯。痛而能食,得食痛減,常下蟲積者,平胃散加使君子。胃中有形,按之痛極,每夜發(fā)熱者,此胃癰痛也,凡見痛癥,須防發(fā)毒,無論胸脅腰背,皆要按其痛處,若按之愈痛,每夜發(fā)熱,要防內(nèi)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