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踝骨者, 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nèi)者名內(nèi)踝,俗名合骨;在外者為外踝,俗名核骨。
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后跟骨向前,腳尖向后,筋翻肉腫,疼痛不止。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fù)位,再用竹板夾定跟骨,縛于 骨之上。三日后解縛視之,以枕支于足后,用手扶筋,再以手指點按其筋結(jié)之處,必令端平。內(nèi)服正骨紫金丹,灸熨以定痛散,洗以海桐皮湯,常服健步虎潛丸。若稍愈后,遽行勞動,致 骨之端,向里歪者,則內(nèi)踝突出腫大;向外歪者,則外踝突出腫大,血脈瘀聚凝結(jié),步履無力,足底欹斜,頗費調(diào)治。
故必待氣血通暢全復(fù),始可行動。
正骨紫金丹(見巔頂骨傷)
定痛散(見山角骨傷)
海桐皮(見兩顴骨傷)
健步虎潛丸(見髖骨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