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牛尾參

    拼音注音Niú Wěi Shēn別名

    粘山藥、粘狗苕、粘芋、黃藥、黏粘粘

    出處

    《植物名實(shí)圖考》謂:“薯蕷,《本經(jīng)》上品,即今山藥……云南有一種,根長尺余,色白而扁,葉圓。《滇南本草》謂之牛尾參,蓋有其形……”"按以上所述及附圖考證,即為薯蕷科毛膠薯蕷。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毛膠薯蕷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subcalva Prain et Burhl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除去莖葉,洗凈,刮去外皮,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3200m的山谷、山坡灌叢中或林緣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毛膠薯蕷 纏繞藤本。塊莖圓柱形,垂直生長,新鮮時(shí)斷面富粘滯性。莖右旋,有毛。單葉互生;葉柄短于葉片;葉片卵狀心臟形,先端尾狀,上面光滑或具曲柔毛,下面密被白色曲柔毛或近乎無毛?;ù菩郛愔?。雄花棕紅色,常4-8朵集成小聚傘花序,若干小聚傘花序按一定間隔形成約長10cm的穗狀花序;花冠有棕紅色斑點(diǎn),外面有毛;雄蕊6,著生在花被筒上;花藥內(nèi)向,長超過花絲。雌花序穗狀,長約5cm。蒴果反曲,常2-6枚集生在短果軸上,密生曲柔毛,有時(shí)近無毛;蒴果翅薄長約20mm,寬4-6mm;種子扁平,著生于果實(shí)每室的基部,上方具斧頭狀的寬翅?;ㄆ?-8月,果期9-10月。

    歸經(jīng)

    脾;肺;腎經(jīng)

    性味

    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健脾去濕;補(bǔ)肺益腎。主脾虛食少;泄瀉;腎虛遺精;消渴;肺勞咳嗽;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白草莓、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續(xù)筋接骨。治風(fēng)熱咳嗽,百日咳,口腔潰瘍,血尿,泌尿系感染:......
  •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以子實(shí)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chǎn)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內(nèi)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腸益氣,散血熱,......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處《貴州植藥調(diào)查》來源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詳“白蠟樹皮“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調(diào)經(jīng),止血生肌。復(fù)方①治經(jīng)閉:白蠟樹葉研末,用酒、水各半吞服,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錢,連服三天。②治刀傷:白蠟樹葉搗爛外......
  •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處李承祜《藥用植物學(xué)》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春、秋采收,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山溝、林下。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廣東、云南等地。原......
  • 拼音注音Bái Là Huā出處貴州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蠟樹皮“條。功能主治止咳,定喘。治咳嗽,哮喘。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復(fù)方治哮喘咳嗽:白蠟花二錢,枇杷花三錢。米湯泡冰糖煎服。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