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
曹子藩六脈濡細(xì),而模糊不爽,舌苔薄白,中心帶黃,而頗覺粘膩稍一動(dòng)作,輒易汗出。若果陽虛,何得酬應(yīng)紛繁,不存畏葸。豈衛(wèi)外之陽,與運(yùn)用之陽,一而二耶。無此理也。所以然者,汗為心液,液貴收藏。
今體中之濕有余,兼復(fù)嗜飲,酒性升熱,遂致胃中之濕熱熏蒸,迫液外泄,汗出過多,實(shí)不在自汗盜汗之例。如護(hù)衛(wèi)其陽,固表益氣,則濕不能泄。若斂攝其陰,壯水益腎,則濕滯不行。兩者皆足以生他變也。
治汗之法,惟祛其熱不使熏蒸,兼引導(dǎo)其濕熱下行,使熏蒸于胃者,從膀胱而滲泄,則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收入) 滑石(四錢) 茯苓(四錢)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枇杷葉(四片去毛) 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梁(左)疊進(jìn)黃 建中湯,咳嗽盜汗俱減。然痰澀不爽,每至半饑,其咳即甚,形體惡寒,脈象細(xì)弱。陰傷及陽,以甘藥補(bǔ)中。
炙綿 (三錢) 生甘草(七分) 甜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橘紅(一錢) 奎黨參(三錢)淮小麥(五錢) 胡桃肉(一枚) 南棗(四枚)
【二診】 吐血之后,陰傷及陽,盜汗雖止,而形體惡寒,咽中如阻,即欲嗆咳,胃納不起。投以建中,中氣仍然不振,脈象細(xì)弱。良由陰陽并虛,少陰之脈貫喉,中氣下根于腎,所以腎陰虛而咽中不舒胃氣不振也。湯丸并進(jìn),上下分治。
炙綿 (三錢) 炙黑草(四分)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懷牛膝(鹽水炒三錢) 奎黨參(三錢) 白茯苓(三錢) 炒萸肉(二錢) 都?xì)馔瑁ㄋ腻X二次服)
【三診】 久虛不復(fù),稍饑則咳甚,胃氣不能振作。擬以麥門冬湯養(yǎng)其肺胃,仍以丸藥入下,以攝腎陰。
臺(tái)參須(一錢) 青鹽半夏(一錢)海蛤粉(三錢)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大麥冬(三錢) 生熟草(各二分)白茯苓(三錢) 牛膝(鹽水炒三錢) 左歸丸(三錢先服)
【四診】 脈細(xì)弱少神,咳甚不減,痰多白膩。食入運(yùn)化遲鈍。陰傷及陽,肺脾腎俱損。再攝其下。
桂枝(四分) 巴戟肉(三錢) 車前子(二錢) 五味子(三分) 左歸丸(三錢先服) 茯苓(三錢)牛膝(三錢) 菟絲子(三錢) 炙草(四分二味另服)
張向有肝氣,腹時(shí)脹滿。春升之際,更起嗆咳,痰粘而稠,寐則泠泠汗出。脈數(shù)細(xì)弦。肝藏之氣,逆犯太陰,肺為水之上源,恐水源失化,而入損門。
阿膠 東白芍 牡蠣 玉竹 生草 蛤黛散 川貝母 碧桃干 淮小麥 南棗 枇杷葉
【二診】 養(yǎng)肝保肺,固表和陽,咳嗽減疏,盜汗大退。的是肝木沖突之余,木叩金鳴,陽不固攝。效方擴(kuò)充。
肥玉竹 川貝母 生白芍 青蛤散 生甘草 阿膠 生地 牡蠣 南棗 淮小麥 炙枇杷葉
【三診】 咳嗽盜汗俱減,脈仍細(xì)數(shù)。陰虛不復(fù)。效方進(jìn)退再期應(yīng)手。
大生地 杭白芍 蛤黛散 肥玉竹 牡蠣 阿膠珠 川貝母 大麥冬 淮小麥 南棗 枇杷葉(蜜炙)
右潛陽寧神,轟熱盜汗猶然不退,手指帶腫,口燥欲飲。適在經(jīng)前,乳房作痛。脈數(shù)而弦。陽氣不收。再育陰瀉火固表。
生于術(shù) 柏子仁 牡蠣 麻黃根(四分) 法半夏 炙五味 炒棗仁 北沙參 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當(dāng)歸六黃丸
陳(左)伏暑之后,濕邪久戀,熏蒸陽明,汗出不止,遺泄頻來。亦屬濕擾精宮耳。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拌) 赤茯苓 生米仁 建澤瀉 滑石塊 沉香曲 木豬苓 淡黃芩 川萆 制半夏 川通草 上廣皮 淮小麥(一兩五錢煎湯代水)
【二診】 汗泄得減,時(shí)仍遺泄。濕熱熏蒸于上,復(fù)擾于下也。
地骨皮(三錢桂枝同炒) 豬苓(二錢) 生米仁(四錢) 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 川萆 (二錢) 黃柏(鹽水炒一錢) 砂仁(七分) 廣皮(一錢) 大淡菜(二只) 浮小麥(一兩)
吳(左)病后自汗,咽中牽膩,有時(shí)火從上升,則肌膚灼熱。脈數(shù)軟滑。此甲木與戊土不降,而乙木獨(dú)升。
恐損久不復(fù)。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云茯苓(四錢) 海蛤粉(三錢包) 地骨皮(桂枝四分煎汁收入) 福澤瀉(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栝蔞皮(三錢) 枇杷葉(去毛二片) 鮮竹茹(一錢五分姜汁炒) 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某(左)口膩舌濁苔白,而中心光剝。中氣不足,水谷之氣,化津者少,化濕者多,有諸內(nèi)則形諸外矣。濕蒸為汗,與陽虛表不固者有殊。
人參須(四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sh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茯苓(三錢) 廣藿香(二錢)野于術(shù)(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后入) 川桂枝(四分) 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
《時(shí)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shí)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
曹子藩六脈濡細(xì),而模糊不爽,舌苔薄白,中心帶黃,而頗覺粘膩稍一動(dòng)作,輒易汗出。若果陽虛,何得酬應(yīng)紛繁,不存畏葸。豈衛(wèi)外之陽,與運(yùn)用之陽,一而二耶。無此理也。所以然者,汗為心液,液貴收藏。
今體中之濕有余,兼復(fù)嗜飲,酒性升熱,遂致胃中之濕熱熏蒸,迫液外泄,汗出過多,實(shí)不在自汗盜汗之例。如護(hù)衛(wèi)其陽,固表益氣,則濕不能泄。若斂攝其陰,壯水益腎,則濕滯不行。兩者皆足以生他變也。
治汗之法,惟祛其熱不使熏蒸,兼引導(dǎo)其濕熱下行,使熏蒸于胃者,從膀胱而滲泄,則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收入) 滑石(四錢) 茯苓(四錢) 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枇杷葉(四片去毛) 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
梁(左)疊進(jìn)黃 建中湯,咳嗽盜汗俱減。然痰澀不爽,每至半饑,其咳即甚,形體惡寒,脈象細(xì)弱。陰傷及陽,以甘藥補(bǔ)中。
炙綿 (三錢) 生甘草(七分) 甜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橘紅(一錢) 奎黨參(三錢)淮小麥(五錢) 胡桃肉(一枚) 南棗(四枚)
【二診】 吐血之后,陰傷及陽,盜汗雖止,而形體惡寒,咽中如阻,即欲嗆咳,胃納不起。投以建中,中氣仍然不振,脈象細(xì)弱。良由陰陽并虛,少陰之脈貫喉,中氣下根于腎,所以腎陰虛而咽中不舒胃氣不振也。湯丸并進(jìn),上下分治。
炙綿 (三錢) 炙黑草(四分)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懷牛膝(鹽水炒三錢) 奎黨參(三錢) 白茯苓(三錢) 炒萸肉(二錢) 都?xì)馔瑁ㄋ腻X二次服)
【三診】 久虛不復(fù),稍饑則咳甚,胃氣不能振作。擬以麥門冬湯養(yǎng)其肺胃,仍以丸藥入下,以攝腎陰。
臺(tái)參須(一錢) 青鹽半夏(一錢)海蛤粉(三錢) 車前子(鹽水炒二錢) 大麥冬(三錢) 生熟草(各二分)白茯苓(三錢) 牛膝(鹽水炒三錢) 左歸丸(三錢先服)
【四診】 脈細(xì)弱少神,咳甚不減,痰多白膩。食入運(yùn)化遲鈍。陰傷及陽,肺脾腎俱損。再攝其下。
桂枝(四分) 巴戟肉(三錢) 車前子(二錢) 五味子(三分) 左歸丸(三錢先服) 茯苓(三錢)牛膝(三錢) 菟絲子(三錢) 炙草(四分二味另服)
□
張向有肝氣,腹時(shí)脹滿。春升之際,更起嗆咳,痰粘而稠,寐則泠泠汗出。脈數(shù)細(xì)弦。肝藏之氣,逆犯太陰,肺為水之上源,恐水源失化,而入損門。
阿膠 東白芍 牡蠣 玉竹 生草 蛤黛散 川貝母 碧桃干 淮小麥 南棗 枇杷葉
【二診】 養(yǎng)肝保肺,固表和陽,咳嗽減疏,盜汗大退。的是肝木沖突之余,木叩金鳴,陽不固攝。效方擴(kuò)充。
肥玉竹 川貝母 生白芍 青蛤散 生甘草 阿膠 生地 牡蠣 南棗 淮小麥 炙枇杷葉
【三診】 咳嗽盜汗俱減,脈仍細(xì)數(shù)。陰虛不復(fù)。效方進(jìn)退再期應(yīng)手。
大生地 杭白芍 蛤黛散 肥玉竹 牡蠣 阿膠珠 川貝母 大麥冬 淮小麥 南棗 枇杷葉(蜜炙)
□
右潛陽寧神,轟熱盜汗猶然不退,手指帶腫,口燥欲飲。適在經(jīng)前,乳房作痛。脈數(shù)而弦。陽氣不收。再育陰瀉火固表。
生于術(shù) 柏子仁 牡蠣 麻黃根(四分) 法半夏 炙五味 炒棗仁 北沙參 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當(dāng)歸六黃丸
□
陳(左)伏暑之后,濕邪久戀,熏蒸陽明,汗出不止,遺泄頻來。亦屬濕擾精宮耳。
地骨皮(三錢桂枝三分煎汁拌) 赤茯苓 生米仁 建澤瀉 滑石塊 沉香曲 木豬苓 淡黃芩 川萆 制半夏 川通草 上廣皮 淮小麥(一兩五錢煎湯代水)
【二診】 汗泄得減,時(shí)仍遺泄。濕熱熏蒸于上,復(fù)擾于下也。
地骨皮(三錢桂枝同炒) 豬苓(二錢) 生米仁(四錢) 澤瀉(一錢五分鹽水炒) 川萆 (二錢) 黃柏(鹽水炒一錢) 砂仁(七分) 廣皮(一錢) 大淡菜(二只) 浮小麥(一兩)
□
吳(左)病后自汗,咽中牽膩,有時(shí)火從上升,則肌膚灼熱。脈數(shù)軟滑。此甲木與戊土不降,而乙木獨(dú)升。
恐損久不復(fù)。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云茯苓(四錢) 海蛤粉(三錢包) 地骨皮(桂枝四分煎汁收入) 福澤瀉(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栝蔞皮(三錢) 枇杷葉(去毛二片) 鮮竹茹(一錢五分姜汁炒) 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
□
某(左)口膩舌濁苔白,而中心光剝。中氣不足,水谷之氣,化津者少,化濕者多,有諸內(nèi)則形諸外矣。濕蒸為汗,與陽虛表不固者有殊。
人參須(四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sh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茯苓(三錢) 廣藿香(二錢)野于術(shù)(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后入) 川桂枝(四分) 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