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痢門

    作者: 張璐

    桃花湯(金匱) 治下利便膿血。

    赤石脂(四兩。一半銼。一半篩末。) 干姜(三錢) 粳米(三合)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白頭翁湯(金匱) 治熱利下重。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一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紫參湯(金匱) 治下利肺痛。

    紫參(三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納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如無(wú)紫參。以紫菀代之。以其同入肺經(jīng)溫血分也。)

    訶梨勒散(金匱) 治下利失氣。為氣下泄。

    訶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養(yǎng)臟湯(局方) 治泄痢膿血。有如魚(yú)腦。后重脫肛。臍腹 痛。

    人參 白術(shù)(炒焦。各錢半) 肉桂 訶子肉 木香 肉豆蔻 罌粟殼(蜜炙。五分)

    上七味。水煎。分二次服。忌生冷魚(yú)腥濕面油膩等物。夜起不瘥者。加附子五分。不應(yīng)。加一錢。

    千金溫脾湯治積久熱痢赤白。

    大黃(四錢) 人參 甘草 炮姜(各二錢) 熟附子(一錢)

    上五味。水煎溫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錢。倍人參、姜、附。減大黃一錢。此本大黃附子湯加姜、桂、人參。以溫中滌垢也。

    千金羊脂煎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 白蠟(二棋子大) 黃連(末。一升) 酢(七合。煎取稠) 蜜(七合。煎取五合) 烏梅肉(二兩)亂發(fā)(灰汁。洗去垢膩。燒末。一升。)

    上七味。合納銅器中湯上煎之。攪可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詳羊脂性滑利人。千金用治久痢不瘥。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其后且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經(jīng)補(bǔ)中寓瀉之旨。

    千金附子湯治暴下積。日久不止。

    熟附子 阿膠(各三錢) 酸石榴皮(一枚) 龍骨( 過(guò)。水飛) 甘草(炙) 烏藥(炒。各一錢) 炮姜(六分)黃連(姜汁炒黑) 黃芩(各七分)

    上九味。加粳米一撮。水煎。分溫三服。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匱) 治挾熱利下膿血。及產(chǎn)后利不止。

    白頭翁 黃連(炒黑) 黃柏(炒黑) 秦皮 甘草(炙。各錢半) 阿膠(三錢)

    上六味。先煮上五味。去滓納膠烊盡。溫分三服。

    千金桃花丸治冷痢。臍下攪痛。

    干姜 赤石脂( 。等分)

    上二味。蜜丸。豌豆大。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大桃花湯(千金) 治下痢久脫虛冷。白滯腹痛。

    赤石脂 干姜 當(dāng)歸 龍骨( ) 牡蠣( ,各六錢) 附子(炮,四錢) 芍藥(炒)白術(shù)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上十味。水煎。分三服。 膿稠。加濃樸。嘔。加橘皮。

    千金濃樸湯治二三年熱痢不止。

    濃樸 干姜 阿膠(各四錢) 黃連(六錢) 石榴皮 艾葉(各五錢)

    上六味。水煎。日再服。

    千金椒艾丸治久痢完谷不化。肌肉消盡。

    蜀椒(三百粒) 烏梅(二百個(gè)) 熟艾(一斤) 干姜(三兩) 赤石脂( 飛。二兩)

    上五味。椒、姜、艾下篩。入石脂凈末。梅著米下蒸熟去核。合搗蜜和丸。梧子大。服十丸。日三服。不應(yīng)。加至二十丸。不瘥。加黃連。

    三奇散治痢后下重。

    枳殼(生。一兩) 黃 (二兩) 防風(fēng)(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服。

    茜根丸治毒痢下血如雞肝。心煩腹痛。蠱注下血。

    茜根 升麻 犀角 地榆 當(dāng)歸 黃連 枳殼 白芍(等分)

    為細(xì)末。醋煮紅曲丸。如梧子??招拿罪嬒缕呤琛?/p>

    外臺(tái)黃芩湯治干嘔下利。

    黃芩 人參 干姜(各一兩) 桂枝(三錢)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

    阿膠 艾葉 酸石榴皮(各一兩)

    上三味。水煮去滓。納膠令烊盡。分三服。 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滿。日夜五六十行者。加黃柏、黃連各一兩。防己、干姜各半兩。附子一枚。曲半兩。蜜丸。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漸加至三四十丸。

    伏龍肝湯丸治胎前下痢。產(chǎn)后不止。及元?dú)獯筇?。于積小腹結(jié)痛。不勝攻擊者。炮黑楂肉(一兩) 熬枯黑糖(二兩)

    上二味。一半為丸。一半為末。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煎末二錢。送前丸二錢。日三夜二服。一晝夜令盡。氣虛。加人參二三錢以駕馭之。虛熱。加炮姜、肉桂、茯苓、甘草。兼感風(fēng)寒。加蔥白、香豉。膈氣不舒。磨沉香汁數(shù)匙調(diào)服。

    黃連犀角散治狐惑。肛門生蟲(chóng)。

    犀角(鎊。一兩) 黃連(五錢) 木香(錢半) 烏梅(十個(gè))

    為散。每服二錢。水煎和滓。日再服。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小承氣湯(方祖) 梔子豉湯(方祖) 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黃芩芍藥湯(桂枝湯下) 香連丸(佐金丸下) 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胃苓湯(平胃散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理中湯(方祖) 大黃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瀉下) 枳術(shù)丸(方祖) 胃風(fēng)湯(四君子湯下)神術(shù)湯(濕門) 補(bǔ)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升陽(yáng)除濕湯(平胃散下) 二陳湯(方祖) 枳實(shí)理中湯(理中湯下)倉(cāng)廩湯(小柴胡湯下) 駐車丸(方祖) 阿膠丸(駐車丸下) 歸連丸(駐車丸下) 阿膠梅連丸(駐車丸下)千金黃連湯(駐車丸下) 黃連阿膠湯(傷寒門) 錢氏白術(shù)散(四君子湯下) 五苓散(方祖)黃建中湯(桂枝湯下)烏梅丸(理中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連理湯(理中湯下) 戊己丸(佐金丸下)四物湯(方祖)獨(dú)參湯(保元湯下) 四逆湯(方祖) 參附湯(術(shù)附湯下) 吳茱萸湯(嘔吐噦門)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半夏瀉心湯下) 甘草干姜湯(理中湯下) 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大防風(fēng)湯(四君子湯下) 橘皮干姜湯(七氣湯下) 小柴胡湯(方祖) 豬苓湯(五苓散下)崔氏八味丸(方祖)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保元湯(方祖)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