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胸痹門

    作者: 張璐

    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 治胸痹喘息??韧傩乇惩础?/p>

    栝蔞實(shí)(一枚。搗) 薤白(三兩)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合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栝蔞實(shí)(一枚。搗) 薤白(一兩) 半夏(二兩)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合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千金。無白酒。多枳實(shí)生姜)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金匱) 治胸痹心中痞結(jié)。脅下逆搶心。

    枳實(shí)(四枚) 濃樸(一兩二錢) 薤白(三兩) 桂枝(三錢) 栝蔞實(shí)(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shí)、濃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茯苓杏仁甘草湯(金匱) 治胸痹窒塞短氣。

    茯苓(一兩) 杏仁(五十個。研) 甘草(炙。三錢)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枳實(shí)生姜湯(金匱) 治胸痹胸中 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燥吐沫。

    橘皮(一兩) 枳實(shí)(二枚) 生姜(一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薏苡附子散(金匱) 治胸痹緩急。

    薏苡仁(五兩) 大附子(一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桂枝生姜枳實(shí)湯(金匱) 治心中痞逆心懸痛。

    桂枝 生姜(各一兩) 枳實(shí)(五枚。切)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丸(金匱)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蜀椒(熬。去汗。) 赤石脂(各二兩) 烏頭(一枚。炮)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一兩。炮)

    上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千金細(xì)辛散治胸痹達(dá)背痛。

    細(xì)辛 甘草(各六錢) 枳實(shí) 生姜 栝蔞實(shí) 干地黃 白術(shù)(各一兩)

    桂心 茯苓(各兩半)

    上九味。為散。酒服方寸匕。

    前胡湯(千金) 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

    前胡 桂心 半夏 芍藥(各二錢) 黃芩 當(dāng)歸 人參甘草(各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三枚) 竹葉(一握)

    上十一味。水煎。去滓。日三服。(一方。無竹葉。多茯苓麥門冬膠飴) 方以前胡取名。取其下氣。氣下則寒熱諸邪。解散無余。并開通經(jīng)絡(luò)。使氣從外分解。心手之靈若此。非拘于繩墨者之可測識也。

    下氣湯(千金) 治胸腹閉滿。上氣喘息。

    杏仁 大腹檳榔上二味。 咀。以童子小便煎。日再服。

    熨背法(千金) 治胸背疼痛而悶。

    烏頭 細(xì)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錢半) 芎 (一錢)

    上七味。為末。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止。慎生冷物。

    治中湯(理中湯下) 人參湯(即理中湯方祖) 生姜半夏湯(二陳湯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shí)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jiān)缙谑中g(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shí)、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