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嘔吐噦門

    作者: 張璐

    金匱甘草粉蜜湯治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吐蛔者。

    甘草(半兩) 粉(三錢。即鉛粉) 蜜(一兩二錢)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納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吳茱萸湯(玉函) 治胃氣虛寒。干嘔吐涎沫頭痛。

    吳茱萸(取開口者。湯泡七次以去濁氣。凈一錢) 人參(半錢) 大棗(四枚。擘) 生姜(半兩)

    上四味。水煎去滓。溫分日三服。

    千金通草橘皮湯治傷寒胃熱嘔逆。

    通草(三錢) 橘皮(錢半) 粳米(一合) 生蘆根汁(半合。)

    上四味。水煎熱服。不瘥更作。 本方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千金麥門冬理中湯治漏氣。上焦熱。腹?jié)M不欲飲食。食則先嘔后瀉。身熱痞悶。

    麥門冬(去心) 白術(shù)(各五錢) 甘草(炙) 茯苓(各二錢) 人參 橘皮 心葳蕤(各三錢) 蘆根(一握。生) 竹茹(一團(tuán)。雞子大) 生姜(四錢) 陳米(一合)

    上十二味。水煎。溫分日三服。

    澤瀉湯(千金) 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

    澤瀉 半夏 柴胡 生姜(各三錢) 桂心甘草(炙。各一錢) 茯苓人參(各二錢) 地骨皮(五錢) 石膏(八錢) 竹葉(一把) 心(五錢)

    上十二味。水煎。溫服日三。

    人參湯(千金) 治下焦熱。氣逆不續(xù)。嘔逆不禁。二便不通。名曰走哺。

    人參 黃芩 知母 葳蕤 茯苓(各三錢) 白術(shù) 梔子(姜汁炒黑)陳皮 蘆根(各四錢) 石膏( 。八錢)

    上十味。水煎。溫服日三(準(zhǔn)繩。多竹菇) 走哺漏氣。皆屬火淫于內(nèi)。火性急速。故得食則既吐且利。是名漏氣。若得食即嘔而便溺不通者。則為走哺??偸俏柑摶鹉嫠?。觀麥門冬理中湯、人參湯二方可知。不可誤認(rèn)虛寒。輕用溫補(bǔ)之劑也。

    安蛔散治吐蛔色赤成團(tuán)而活。屬熱者。烏梅肉(三錢)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一錢) 胡粉 白礬(各半錢)

    為散。每服三四錢。水煎如糊。空腹服之。瘥即止。

    半夏瀉心湯(方祖) 豬苓散(五苓散下) 小柴胡湯(方祖) 大黃甘草湯(小承氣湯下)文蛤湯(麻黃湯下)橘皮湯(二陳湯下) 橘皮竹茹湯(二陳湯下) 半夏干姜湯(二陳湯下) 二陳湯(方祖)理中湯(方祖)小半夏湯(二陳湯下) 大半夏湯(二陳湯下) 姜附湯(四逆湯下即干姜附子湯) 黑錫丹(金液丹下) 逍遙散(虛損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橘皮半夏湯(二陳湯下) 小青龍湯(桂枝湯下) 小承氣湯(方祖)豬苓湯(五苓散下)橘皮干姜湯(七氣湯下) 黃芩湯(桂枝湯下)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桂枝湯下) 佐金丸(方祖)連理湯(理中湯下) 補(bǔ)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 平胃散(方祖)五苓散(方祖)烏梅丸(理中湯下) 四君子湯(方祖)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歸脾湯(保元湯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