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氏醫(yī)通》 游風猴疳

    作者: 張璐

    丹瘤之證。俗名游風。因胎毒客于腠理。搏于氣血。發(fā)于皮膚。其赤暈游走者。乃血隨風熱也。若發(fā)于胸脅。游走四肢者輕。發(fā)于頭面四肢。延及胸背脅腹者重。千金云。赤游風腫。若遍身入心腹者。即能殺人。伏龍肝為細末。雞子白和敷。勿令干?;蚣影l(fā)灰、豬膏敷之。古人云。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當令人用力。于各患處遍吮毒血。各聚于一處。急砭出之。內服小劑活命飲。惟百日內禁砭。若肚腹膨脹。二便不通。毒入內也。用大連翹湯。亦有生者?;蛴眯埸S二分。朱砂一分。水飛。生蜜水調勻。隔湯溫熱。常服數(shù)匙。得瀉其毒便解。在小腹脅上陰囊等處。忽紅腫如霞。流行不定。不止一處者。用白殼胡桃七個連殼捶碎。大川連一錢五分。生甘草節(jié)去皮二錢。水煎燉熱。陸續(xù)勤服。鄉(xiāng)村不便醫(yī)藥者。以生萊菔搗汁涂之。亦可灌服數(shù)匙。更以萊菔滓絹包烘暖。 紅腫處。猴疳者。狀如圓癬。色紅。從臀而起。漸及遍身。四圍皮脫。中露赤肉。臀疳若猴之狀。乃胎中毒邪。蓄于腎臟而發(fā)。不急治必死。用大川連、生甘草各六分。乳香、沒藥并炙。雄黃水飛各四分。青黛研凈。朱砂水飛各分半。西牛黃一分。各為細末和勻。每服分半。蜜調。燈心湯下。日三夜二服。外用凈青黛二錢。黃柏末微炒閉口。連翹炒黑。人中白火 醋淬。各一錢。土貝母去心炒褐色五錢。為末和勻。臨用入西牛黃、冰片各半錢。麻油調敷神效。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