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五枚擘味甘平)桂枝(四兩去皮)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汗后腹?jié)M。與下后腹?jié)M不同。
吐后腹脹。與下后腹?jié)M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里為實。發(fā)汗后外已解也。腹脹滿。
知非里實。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五枚擘味甘平)桂枝(四兩去皮)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汗后腹?jié)M。與下后腹?jié)M不同。
吐后腹脹。與下后腹?jié)M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里為實。發(fā)汗后外已解也。腹脹滿。
知非里實。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