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子午流注說難》 針害

    作者: 吳棹仙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辨其虛實.五臟之氣已絕內(nèi)外者.針之即死.邪正俱虛.其脈?。豢捎冕樁鴳?yīng)調(diào)以甘藥.均詳于上.其有邪正俱實.當用純?yōu)a法、如邪實正虛.當先瀉而后補之.補瀉反.則病益篤.男內(nèi)女外.男外女內(nèi).亦詳于前.其補瀉有太過不及者.亦能為害.例如邪氣實而正氣虛.邪氣至針下.緊而急.谷氣至針下.徐而和.如醫(yī)者針下不善分析.谷氣已至而仍用瀉針.則耗損精專之營(一).營者水谷之精氣.此所謂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 也.反言之.邪正俱實.邪氣未盡.谷氣未至而針下緊急.當續(xù)用瀉法.盡除其邪氣.如指下針下不明.驟然出針.則余邪蘊于中.或生癰瘍.此所謂害中而去則致氣.致氣則生癰瘍.用針者.不可不慎也.此針害之概要.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