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天下之大,何物不有?有鳥(niǎo)獸草木之妖,有土石器皿之妖,有人妖,有鬼妖。妖不一種,總由人心所致。過(guò)則傷神,神傷則魂病?;瓴赜诟危瑒t肝脈現(xiàn)。初當(dāng)弦,后當(dāng)散;弦則傷昧,散則命亡。弦而未散之時(shí),速用逍遙散加菖蒲、遠(yuǎn)志、棗仁服之;再用雄黃、辰砂、白芷為末,津調(diào)搽于七竅固身。房中多燒降香,誦讀《易經(jīng)》,再自正其心志,而邪可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