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鼻竇粘液囊腫多發(fā)于額竇和篩竇,由鼻竇自然開口完全阻塞,鼻內分泌物積留所形成。囊腫較大時很難區(qū)別來于何竇,亦稱額篩竇粘液囊腫。若繼發(fā)感染,可轉化為膿囊腫,嚴重時可繼發(fā)顱內感染。
【診斷】
1.早期可無任何癥狀。囊腫逐漸增大,產(chǎn)生頭脹或頭痛,額竇底部和內眥部有膨隆,囊腫推移眼球移位,產(chǎn)生復視,視力下降,眼球突出,阻塞鼻淚管而有流淚。
2.鼻鏡檢查見中鼻道內、中鼻甲和篩泡受壓移位,鼻腔頂有腫物隆起,表面光滑。增大囊腫壓迫致竇腔骨壁吸收,骨質菲薄,產(chǎn)生乒乓球感或破蛋殼樣感覺。若為膿囊腫,隆起處皮膚發(fā)紅,且有觸痛。
3.鼻竇X線攝片或CT掃描顯示囊腫陰影,邊緣光滑,有骨質吸收時竇壁變薄。在額竇或篩竇囊腫最隆起處可穿刺抽出淡黃色或棕褐色液體而使診斷確立,如有感染,則為膿液。若穿刺困難,可行手術探查明確診斷。應與眼眶腫瘤、篩竇腫瘤相鑒別。
【治療】
鼻竇粘液囊腫采用手術治療,鼻外篩竇或額竇根治術,術中充分清理竇腔,完整清除囊腫壁,使鼻腔鼻竇建立寬暢的引流通道,必要時安放引流管3~6月,防止通道口狹窄或閉塞。同時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也應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