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喉科》 第九節(jié) 鼻息肉

    鼻息肉為一常見病,成人多見。此病病因未明,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鼻腔、鼻竇粘膜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可能與鼻腔、鼻竇慢性炎癥刺激有關。病理可分為水腫型、纖維型和混合型。

    【診斷】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1.進行性鼻塞可發(fā)生于一側或雙側鼻腔,嗅覺減退,伴有鼻竇炎者,常有頭脹痛,流涕等癥狀。伴有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者,常有陣發(fā)性噴嚏,鼻癢,流涕等癥狀。鼻息肉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前者多來自鼻腔、上頜竇,后者多來自篩竇。雙側性鼻息肉生長過大時,可形成“蛙鼻”。鼻息肉有時向后發(fā)展懸于鼻后孔者,稱鼻后孔息肉。

    2.鼻腔內可見單個或多個的灰白或淡紅色、表面光滑且半透明腫物,如同新鮮荔枝肉狀。有時帶蒂,質軟,不易出血。

    3.單側纖維型及混合型鼻息肉,或伴有感染偽膜形成者,應注意與鼻腔腫瘤鑒別。必要時活組織檢查。嬰幼兒發(fā)生的一側性鼻頂部息肉,應特別注意與鼻內腦膜—腦膨出相鑒別。

    二、中醫(yī)學

    鼻息肉又名“鼻痔”。本病多因肺經濕熱,壅結鼻竅所致。多由素嗜炙煿厚味,致使?jié)駸醿壬?,上蒸于肺胃,結滯鼻竅?;蛞虮歉[長期受濕熱邪毒侵襲,致肺經蘊熱,失于宣暢,濕熱邪濁漸積鼻竅,留伏不散,凝滯而成息肉。

    1.辨證依據(jù):鼻內有一個或多個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帶蒂可活動,質軟無痛的贅生物。

    2.臨床證型:臨床以濕熱壅滯多見,故可不分型。主要癥狀為持續(xù)性鼻塞,并有嗅覺減退,鼻涕增多,常有頭昏、頭痛??梢姳乔粌纫粋€或多個贅生物,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紅,半透明,觸之柔軟而不痛,可移動。若息肉較多較大,可引起鼻外形的改變,鼻梁變寬而膨大。

    【治療】

    一、現(xiàn)代醫(yī)學

    鼻息肉的治療,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主。由于與鼻變態(tài)反應或感染有關,手術切除后常易復發(fā)。對來自篩竇、上頜竇的多發(fā)性,或復發(fā)性鼻息肉,應進行篩竇、上頜竇根治術,可減少復發(fā)。

    二、中醫(yī)學

    1.治療原則:宜清肺宣氣,瀉濕散結。

    2.治療方法

    (1)外治:①用明礬30g,蓖麻7個,鹽烏梅肉5個,麝香50mg,共搗為丸,紗布裹塞鼻內息肉處。②用明礬30g,甘遂3g,白降丹0.6g,雄黃1.5g,共研細末,用水或麻油調合后置于紗條上,敷息肉根部或表面,每日1次,7~14次為1療程。③苦丁香、甘遂各18g,青黛、草烏、枯礬各3g,共研細末,麻油調合,點涂于息肉上,每日1次。④用瓜蒂、細辛各等份,研細末,每用少許吹息肉處。

    (2)內治:用黃芩10g,梔子10g,石膏10g,知母10g,桑白皮10g,辛夷花10g,枇杷葉10g,車前子10g,澤瀉15g,僵蠶10g,紅花10g,川芎10g,白芷1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