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貓兒屎

    《全國中草藥匯編》:貓兒屎拼音注音Māo ér Shǐ別名

    貓屎瓜

    來源

    木通科貓兒屎屬植物貓兒屎Decaisnea fargesii Franch.,以果實(shí)入藥。根隨時(shí)可采,鮮用或曬干。果熟時(shí)采收,曬干。

    性味

    甘、辛,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祛風(fēng)除濕。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陰癢。外用治肛門周圍糜爛。

    用法用量

    根或果0.5~1兩,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取濃汁外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貓兒屎拼音注音Māo ér Shǐ別名

    貓屎瓜、貓兒子(《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都哥桿(苗名)。

    出處

    《貴州草藥》

    來源

    為木通科植物矮杞樹。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陰山坡或山溝的雜木林下。分布云南、廣西、貴州、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達(dá)6米。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無托葉;小葉13~25,對(duì)生,卵圓形或矩圓形,長5~1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葉柄無毛。圓錐花序頂生;花雜性,下垂,鐘形;萼片6;雄花有雄蕊6個(gè),合成單體,退化心皮殘存;雌花具6個(gè)不孕雄蕊,心皮3,花柱倒卵狀矩圓形,無柱頭。漿果圓柱狀,微彎,長5~10厘米,成熟后藍(lán)色或藍(lán)紫色,腹縫開裂。種子扁平,矩圓形,黑色,長約1厘米。

    性味

    ①《貴州草藥》:"甘辛,平。"

    ②《陜西中草藥》:"根及果實(shí)甘,涼。"

    功能主治

    ①《貴州草藥》:"清肺止咳,驅(qū)風(fēng)除濕。治肺癆咳嗽,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②《陜西中草藥》:"根及果實(shí)清熱解毒。治肛門爛,陰癢,疝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貓兒屎拼音注音Māo ér Shǐ別名

    貓瓜、雞腸子、貓屎瓜、貓屎楓、水冬瓜、都哥桿、羊角立、羊角子、齒果、粘連子、貓屎包、鬼指頭、小苦糖、貓屎筒。

    英文名Root of Farges Decaisnea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通科植物貓兒屎的根或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ecaisnea fargesii Franch.

    采收和儲(chǔ)藏:根,四時(shí)均可采挖,洗耳恭聽凈,曬干;果實(shí),夏、秋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坡、灌叢、或溝邊,性喜陰濕。

    資源分布:分布陜西、甘肅、湖南、云南、廣西、貴州、江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貓兒屎 落葉港口木或小喬木,高2-7m。莖直立,堅(jiān)實(shí),分枝少,樹皮灰褐色,枝黃綠色至灰綠色,稍被白粉,枝具明顯的縱向棕褐色皮孔,髓部松泡,約占直徑的一半。冬芽倒卵形,長1-2cm,外面有兩枚平滑的鱗處。葉著生頂,互生;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60-70;總?cè)~柄長20cm,無托葉;小葉13-25處,倒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6-13cm,寬3-6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偏斜,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微被細(xì)柔毛,全緣,中脈在下面凸陷,在上面凹陷,側(cè)脈7-8對(duì);小葉柄長1cm,基部略帶紫紅色。圓錐花序頂生,雜性異株,萼片6,兩面三刀輪列,長2-3cm,淡綠或黃綠色,披針形,花瓣缺;雄花有雄蕊6,合成單體,藥隔角狀突出,退化心皮殘存;雌花具6個(gè)不育雄蕊,心皮3,線狀長圓形。蓇葖果,微彎曲,長5-10cm,幼時(shí)綠色或黃綠色,成熟扣變藍(lán)色,果皮肉質(zhì),具白粉,富含白瓤。種子30-40,扁平,長圓形,長約1cm,黑色,有光澤?;ㄆ?-7月,果期7-10月。

    歸經(jīng)

    歸肺;肝經(jīng)

    性味

    甘辛;辛;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清肺止咳。主風(fēng)濕痹痛;肛門濕爛;陰癢;肺癆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取濃汁搽患處。

    各家論述

    1.《貴州草藥》:清肺止咳,驅(qū)風(fēng)除濕。

    2.《陜西中草藥》:根及果實(shí)清熱解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云花根拼音注音Bái Yún Huā Gēn別名法羅海、滇獨(dú)活、毛爪參、香白芷[云南]來源為傘形科牛尾獨(dú)活屬植物白云花Heracleum repula Franch.的根。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辛、溫。功能主......
  • 拼音注音Bái Xiān Máo別名細(xì)葉刺參、刺參來源藥材基源:為川續(xù)科植物大花刺參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rina nepalensis D.Don var.delavayi(Franch.)C.H.Hsing[M.delavayi......
  • 《中藥大辭典》:白側(cè)耳拼音注音Bái Cè ěr別名白耳菜、叫天雞(《貴州民間方藥集》),光板、金苦板(《浙江中藥資源名錄》),蒼耳七,金錢燈塔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須草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 《中藥大辭典》:白僵蠶拼音注音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千金方》),天蟲(《藥材資料匯編》),僵蟲(《河北藥材》)。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收集病死的僵蠶,倒入石灰中拌勻,吸去水分,曬......
  • 《中藥大辭典》:白克馬葉拼音注音Bái Kè Mǎ Yè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安息香料植物垂珠花的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多生于山中陽坡雜林中。分布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垂珠花,又名: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