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寒論辯證廣注》 茵陳茱萸湯方

    治陰黃。脈伏不出者。

    吳茱萸(一錢)當歸(一錢半)附子(制如前一個)木通干姜(炮)茵陳(各一錢)人參(二錢)上煎法如前琥按上三方。皆自傷寒蘊要中集入者。發(fā)黃雖系太陰經(jīng)中寒濕。然亦侵及少陰厥陰二經(jīng)。如上橘皮湯走太陰。四逆湯走少陰。吳茱萸湯走厥陰也。外如第一茵陳茯苓湯。已不可考。據(jù)準繩云。發(fā)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當歸。官桂主之。韓氏云茵陳茯苓湯是也。又如第三茵陳附子湯。準繩云發(fā)黃。四肢遍身冷者。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主之是也。又如第五茵陳姜附湯。準繩云發(fā)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干姜甘草主之是也。觀乎此。而陰黃用藥之義。概可知矣。

    薛氏醫(yī)按所載敖氏傷寒金鏡錄。相傳為杜碧清學士所著。前后共三十六圖。其十一圖。曰。厥陰舌十二圖。曰死現(xiàn)舌。皆真陰寒證之征。厥陰舌。純紅色。內(nèi)有黑豎紋者。乃陰毒厥于肝經(jīng)。肝主筋。故舌見如絲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死現(xiàn)舌。滿舌皆見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立齋云。余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紓5么松?。院內(nèi)醫(yī)士曾禧。謂當用附子理中湯。人咸驚駭。遂止。亦莫能療。困甚。治棺。曾與之鄰。

    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理。其家既待以死。KT從之。數(shù)劑而愈。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為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克火者。即曾醫(yī)士所療之人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又須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芍巍圆煌苏?。不可治。

    弘治辛酉。金臺姜夢輝。患傷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吃逆不止。眾醫(y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yī)之為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shù)。奈何世皆以為必不可用之藥。寧視人之死而不救。

    不亦哀哉。至于火極似水之證。用藥得宜。效應(yīng)不異。不可便謂為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琥按舌苔雖黑。必冷滑無芒刺。斯為陰證無疑。

    或問仲景論中。如三承氣湯。及麻仁丸等。皆治腸胃實熱。不大便之藥。至三陰寒證。但云下利。而無不大便之條。

    豈腸胃虛寒。無便秘之證邪。余答云。腸胃虛。則氣餒而不通。寒則凝滯而隔絕。虛寒便秘。焉得無之。有如霹靂煎。

    用大鹽與蜜等分。熬可捻。如蜜煎導(dǎo)法。海藏云。蜜導(dǎo)用鹽相合。亦可。如用草烏頭末相合亦可。鹽則軟堅潤燥。草烏末則化寒消結(jié)??呻S證陰陽。所宜用之。此可見陰寒秘結(jié)。宜用辛溫以開之也。又局方半硫丸。本治年高冷秘虛秘。及癖冷氣。愚謂中寒便秘。宜借用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