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麝香(一錢細研入)干姜(一分炮裂銼)皂莢(一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黃色去子)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鈔二錢匕。水一中盞。煮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琥按上方。海藏雖云治厥陰小腹痛。而活人書本治陰毒傷寒。面青舌黑等證。愚以方中藥味。齊走三陰。善開風寒痰塞。來陽伯云。陰證亦有舌黑。渴及昏憒者。學人非工力深到。差謬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