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 空腹胃液pH值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

    傳統(tǒng)理論認為,高胃酸是消化性潰瘍形成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故廣泛采用抑制或中和胃酸的方法進行治療。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從胃粘膜中分離出彎曲菌樣細菌(現(xiàn)名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們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現(xiàn)已有大量資料證明Hp與活動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密切的關系。據(jù)資料報道,Hp有其最佳的生存pH值,為探討空腹胃液pH值與Hp陽性率的關系,我們在1990年間對作纖維胃鏡檢查的84例患者,抽取胃液檢查,并作Hp定性試驗。再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患者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41.7歲。均以胃痛為主癥作纖維胃鏡檢查。

    1.2 方法

    術(shù)前用2%利多卡因作表麻,不作術(shù)前藥物注射。在作胃鏡檢查過程中,經(jīng)活檢孔插入塑料管,于胃底粘液湖抽取胃液,用精密試紙測定其pH值,并送檢驗室作胃液分析檢查;在距幽門口5cm以內(nèi)之胃竇部取粘膜組織,用福建三強公司產(chǎn)的HpUT試劑盒作Hp定性檢查。胃鏡診斷以鏡下典型病變作依據(jù),部分作病理檢查。

    2 結(jié)果

    ①空腹胃液不同pH值的Hp陽性率見表1。本組中空腹胃液以pH2者居多(53/84,63.1%),空腹胃液pH4以下者Hp陽性率沒有明顯差別(P>0.05)。pH6和7兩例(1例為膽汁返流性胃炎,另1例為胃底潰瘍)Hp均為陰性。②空腹胃液pH1—3者陽性率為40.5%(30/74),pH3.5~7者Hp陽性率為40%(4/10)。兩者間Hp陽性率沒有明顯差別(P>0.05)。

    ③胃十二指腸疾病與Hp關系見表2。潰瘍病患者Hp陽性率高于其他病種患者。

    ④胃液分析結(jié)果,總酸最高為144U,最低為。6.4U,平均為。61.69±21.99U,游離酸最高為116U,最低為0U,平均為48.32±20.86U。

    表1 空腹胃液pH值與Hp陽性率關系

    pH值11.522.533.546~7合計Hp陽性2/41/122/403/82/81/23/634%5010041.537.525505040.5

    表2 胃十二指腸疾病與Hp陽性率關系

    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萎縮性胃炎合計Hp陽性(例)18/352/67/202/61/74/1034/10%54.533.331.833.314.34040.5

    3 討論

    鄭鵬遠等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Hp對酸是敏感的,pH6.5時Hp生存最好,pH降至3.5以下時Hp的生存能力明顯減弱。但本組中各pH值下Hp陽性率無明顯差別,pH3.5~7者Hp陽性率與pH1~3者間無明顯差別,而pH6~7的2例患者Hp卻呈陰性,結(jié)果似與上述結(jié)論迥異,而與焦炳忠等認為Hp的檢出率及菌量與空腹胃液pH值、基礎排酸量、最大排酸量無顯著相關,高酸與低酸分泌組間差異沒有顯著性的結(jié)論相仿。究其原因,前者的結(jié)論只是在實驗室條件下所得出,而實際上Hp在胃內(nèi)乃是生存于粘液層保護之下的胃粘膜,并非與胃酸直接接觸,且其所分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產(chǎn)生的氨也起一定自身保護作用。所以,一般情況下胃液的pH值對Hp生存的影響并非那么大。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膽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其空腹胃液pH值往往較其他患者高,按理應更適于Hp生存,但往往其Hp陽性率低于潰瘍病及慢性胃炎患者,考慮這可能是返流入胃的膽汁中之膽鹽破壞了胃粘膜屏障,使粘液層下的pH值降低,不利于對酸敏感的Hp的生長,且膽鹽本身也可以直接抑制Hp生長的緣故。從上述結(jié)果分析,我們在臨床上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Hp陽性的患者時,除應用制酸劑治療外,還應考慮到單用制酸劑雖可造成利于潰瘍愈合的條件,但對同是潰瘍病病因這一的Hp生長和存在沒有抑制或殺滅的作用,故應配合應用抑制或殺滅Hp的藥物進行治療。這對加快潰瘍的愈合,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是有相當?shù)默F(xiàn)實意義的。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