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國醫(yī)學通史》 二、內科

    (一) 肝膽病

    病毒性肝炎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來,中醫(yī)中藥對乙肝的治療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表現(xiàn)在對本病病機的認識,有許多學者提出濕困、陰虛矛盾論、痰瘀互阻論、陽氣主導論等新概念。對其辨證治療,則認為氣滯血瘀和肝腎陰虛兩證多見。治療其較難解決的病機是濕困與陰虛的矛盾。

    對治療乙型肝炎的單方單藥的研究,目前較為深入的有五味子、山豆根、大黃、丹參、三七等。在單方單藥對肝炎的多向治療研究中,有學者大膽地進行了中藥脂質體工程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把具有調整機體免疫、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復制和抗纖維化等多種作用的中藥裝入脂質體載入肝細胞內。這是一項開拓性的研究,為中藥治療肝炎開辟了新的思路。

    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

    對其病因病機的研究,多從氣、血、水論述。有學者認為:其病位雖有肝,但與脾腎關系十分密切。脾腎氣虛才是該病的本質,往往是始則病氣,繼則病血,再則病水,氣病則血亦病,血病亦可傷氣;血病水亦病,水病則氣塞不通。氣血水之為病,既各有側重,又相因為患,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腹水乃標中之標。貝潤浦貝潤浦:姜春華治療肝硬化的經(jīng)驗,肝硬化的病理狀態(tài)是瘀血郁結,體質狀態(tài)是氣虛脾弱,其特點是病實體虛,虛實互間。并提倡用活血化瘀治療肝硬化的學術觀點。

    自八十年代以來,臨床有關肝硬化治法的報道十分豐富,但從總體看都離不開治血一法。如益氣活血法、行氣活血利水法、行氣活血軟堅法。

    膽石癥

    從全國各地對膽石癥的研究結果看,臨床以氣滯型多見,濕熱型次之,毒熱型亦可見到。

    朱培庭等報道,根據(jù)中醫(yī)“膽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研制的膽寧片,經(jīng)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龍華醫(yī)院等11所醫(yī)院對608例氣郁型慢性膽道感染、膽石病進行不同劑量及雙盲、隨機方法與利膽排石片對照進行前瞻性臨床研究觀察,膽寧片總有效率95.83%,利膽排石片有效率83.21%。

    耳壓療法排石的研究,五十年代就曾有過報道。但對其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1985年南京市耳壓療法治療膽石癥協(xié)作組對耳壓療法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實驗研究,觀察發(fā)現(xiàn)耳壓后肝之分泌增多,膽囊內壓增高,Oddi氏括約肌舒縮頻繁,膽汁流量增多。朱振鐸等發(fā)現(xiàn)耳壓后患者在胃鏡觀察下可見胃蠕動加強,B超顯示膽囊功能亦加強。成躍紅等采用耳壓配合中藥利膽排石一號、二號方及脂紡餐綜合治療537例膽囊炎、膽石癥,總有效率98.7%。

    (二)脾胃病

    1979年,全國消化會議將潰瘍病分為肝氣犯胃型、脾虛肝郁型、脾胃虛弱型和胃陰不足型。但卻忽略了臨床多見的挾寒、挾熱、挾濕、挾瘀證。全國高等中醫(yī)院校第五版教材《中醫(yī)內科學》和董建華主編《實用中醫(yī)內科學》在胃脘痛的分型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但都不十分理想。

    1984年,全國中醫(yī)治療急癥胃痛協(xié)作組成立,隨即組織全國13個省市的一批脾胃病專家,協(xié)作攻關,制定了胃脘痛的診斷、辨證標準?!皹藴省币?guī)定病名診斷,包括主癥、病史、誘因及理化檢查。并確定了胃脘痛的氣滯證、虛寒證、陰虛證、火郁證、寒凝證、血瘀證和食積證的證候診斷標準。此標準于1983年至1986年,經(jīng)全國20個省市的45個醫(yī)療和科研單位對3000多例胃脘痛患者的臨床觀察,一致認為該標準既符合臨床實際,又簡便易學。

    萎縮性胃炎一直被認為是很棘手的病證,國內外曾有專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粘膜腺體萎縮不能逆轉。針對這一論點,學者們進行了廣泛研究。上海張鏡人等根據(jù)調氣活血的治則,收治5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隨訪了3-5年,結果癥狀有效率為88.46%,病理有效率73.08%,胃粘膜病理對照,腺體萎縮改變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