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病理生理學》 (一)缺氧性細胞損傷

    缺氧性細損傷(hypoxic cell damage)主要為細胞膜、線粒體溶酶體的變化。

    1、細胞膜的變化 在細胞內(nèi)ATP含量減少以前,細胞膜電位已開始下降。其原因為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增高,導致離子順濃度差透過細胞膜。

    (1)鈉離子內(nèi)流:Na+內(nèi)流使細胞內(nèi)Na+濃度增加,可激活Na+-K+泵以泵出Na+,從而消耗ATP。ATP消耗量增多可促使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過程增強,嚴重缺氧時,線粒體呼吸功能降低使ATP生成減少,以至Na+-K+泵不能充分運轉(zhuǎn),進一步使細胞內(nèi)Na+增多。細胞內(nèi)Na+的增多促使水進入細胞,導致細胞水腫。血管內(nèi)皮細胞腫脹可堵塞微血管,加重微循環(huán)缺氧。

    (2)鉀離子外流:K+外流使細胞內(nèi)缺K+。而K+為蛋白質(zhì)包括酶等合成代謝所必需。細胞內(nèi)缺鉀將導致合成代謝障礙,酶的生成減少,將進一步影響ATP的生成和離子泵的功能。

    (3)鈣離子的內(nèi)流:細胞外Ca2+濃度比胞漿中游離Ca2+高1000倍以上。細胞內(nèi)Ca2+逆濃度外流和肌漿網(wǎng)、線粒體逆濃度差攝Ca2+均為耗能過程。當嚴重缺氧時使細胞膜對Ca2+的對通透性增高量Ca2+內(nèi)流將增加;ATP減少將影響Ca2+的外流和攝取,使胞漿Ca2+濃度增高。Ca2+增多可抑制線粒體的呼吸功能;可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分解,引起溶酶體的損傷及其水解酶釋出;還可激活一種蛋白酶,使黃嘌呤脫氫酶(D型)轉(zhuǎn)變?yōu)辄S嘌呤氧化酶(O型)。由此增加自由基的形成,加重細胞的損傷。

    2、線粒體的變化 細胞內(nèi)的氧約有80-90%在線粒體內(nèi)用于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僅10~20%在線粒體外用于生物合成、降解及生物轉(zhuǎn)化(解毒)作用等。輕度缺氧或缺氧早期線粒體呼吸功能是增強的。嚴重缺氧首先影響線粒體外氧的作用,使神經(jīng)介質(zhì)的生成和生物轉(zhuǎn)化過程等降低,當線粒體部位氧分壓降到監(jiān)界點0.1kPa(<1mmHg)時,可降低線粒休的呼吸功能,使ATP生成減少。呼吸功能降低主要因脫氫酶活性下降,嚴重時線粒體可出現(xiàn)腫脹、嵴崩解、外膜破裂和基質(zhì)外溢等病變。

    3、溶酶體的變化缺氧時因糖酵解增強,乳酸生成增多,和脂肪氧化不全使其中間代謝產(chǎn)物酮體增多。導致酸中毒。pH降低可引起磷脂酶活性增高,使溶酶體膜磷脂被分解,膜通透性增高,結(jié)果使溶酶體腫脹、破裂,和大量溶酶體酶的釋出,進而導致細胞本身及其周圍組織的溶解、壞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吳坤安
  • 作者:
    嚴則庵纂輯、裘慶元輯
  •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作者: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作者:
  • 作者:
    劉完素
  • 作者:
    任越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