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半兩) 礬石(一兩) 真珠(一兩)
上三味末之,捻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細(xì)辛各一兩,同前搗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六銖) 藜蘆(六銖)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一銖)
上四味各搗篩,合和,以小竹管吹藥如小豆許于鼻孔中,以綿絮塞鼻中,日再,以愈為度(《古今錄驗》葶藶半兩)。
治鼻中息肉方。
炙 皮末,綿裹塞之三日。
又方細(xì)篩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息肉不聞香臭方。
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shù)日息肉隨藥消落。
又方末瓜丁如小豆許,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數(shù)度。
又方細(xì)辛 釜底墨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綿裹瓜蒂末塞鼻中。
治鼻中息肉梁起,羊肺散方。
羊肺(一具干之) 白術(shù)(四兩) 蓯蓉 通草 干姜 川芎(各二兩)
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飲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通草(十三銖) 真珠(六銖) 礬石 細(xì)辛(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捻綿如棗核,沾散如小豆,并綿納鼻中,日再三。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壯,穴在直鼻入發(fā)際一寸。
又灸挾上星兩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壯。
治鼻中生瘡方。
燒祀灶飯末,以敷鼻中。
又方燒故馬絆末,敷鼻中。
又方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烏牛耳垢敷之。
又方以牛鼻津敷之。
又方搗杏仁乳敷之,亦燒核,壓取油,敷之。
又方燒牛、狗骨灰,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治疳蟲蝕鼻生瘡方。
燒銅箸頭,以醋淬之?dāng)?shù)過,取酢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
治鼻痛方。
常以油涂鼻內(nèi)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頭大,納鼻中,以鼻吸取脂,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也。
論曰∶鼻頭微白者亡血,設(shè)令微赤非時者死,病患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九竅出血者,皆用吹之。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氣急,此是勞熱所致方。
生地黃(八兩) 蒲黃(一升) 地骨皮(五兩) 黃芩 芍藥 生竹茹(各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臟氣虛、膈氣傷或起驚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 芍藥(二兩) 川芎 當(dāng)歸 桂心 甘草(各一兩) 黃芩(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三升下藥,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衄血方。
伏龍肝(二枚如雞子大) 生地黃(六兩) 川芎(一兩) 桂心(三兩) 細(xì)辛(六銖) 白芷?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fù)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fēng)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半兩) 礬石(一兩) 真珠(一兩)
上三味末之,捻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納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細(xì)辛各一兩,同前搗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六銖) 藜蘆(六銖)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一銖)
上四味各搗篩,合和,以小竹管吹藥如小豆許于鼻孔中,以綿絮塞鼻中,日再,以愈為度(《古今錄驗》葶藶半兩)。
治鼻中息肉方。
炙 皮末,綿裹塞之三日。
又方細(xì)篩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息肉不聞香臭方。
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shù)日息肉隨藥消落。
又方末瓜丁如小豆許,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數(shù)度。
又方細(xì)辛 釜底墨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綿裹瓜蒂末塞鼻中。
治鼻中息肉梁起,羊肺散方。
羊肺(一具干之) 白術(shù)(四兩) 蓯蓉 通草 干姜 川芎(各二兩)
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飲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通草(十三銖) 真珠(六銖) 礬石 細(xì)辛(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捻綿如棗核,沾散如小豆,并綿納鼻中,日再三。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壯,穴在直鼻入發(fā)際一寸。
又灸挾上星兩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壯。
治鼻中生瘡方。
燒祀灶飯末,以敷鼻中。
又方燒故馬絆末,敷鼻中。
又方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烏牛耳垢敷之。
又方以牛鼻津敷之。
又方搗杏仁乳敷之,亦燒核,壓取油,敷之。
又方燒牛、狗骨灰,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治疳蟲蝕鼻生瘡方。
燒銅箸頭,以醋淬之?dāng)?shù)過,取酢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
治鼻痛方。
常以油涂鼻內(nèi)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頭大,納鼻中,以鼻吸取脂,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也。
論曰∶鼻頭微白者亡血,設(shè)令微赤非時者死,病患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時行衄不宜斷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九竅出血者,皆用吹之。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氣急,此是勞熱所致方。
生地黃(八兩) 蒲黃(一升) 地骨皮(五兩) 黃芩 芍藥 生竹茹(各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凡吐血、衄血、溺血,皆臟氣虛、膈氣傷或起驚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 芍藥(二兩) 川芎 當(dāng)歸 桂心 甘草(各一兩) 黃芩(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三升下藥,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衄血方。
伏龍肝(二枚如雞子大) 生地黃(六兩) 川芎(一兩) 桂心(三兩) 細(xì)辛(六銖) 白芷?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