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名。痹證之及于全身者。為風(fēng)寒濕邪乘虛侵入血脈、肌肉所致?!鹅`樞·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dāng)其所。”“此內(nèi)不在臟,而外未發(fā)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醫(yī)學(xué)正傳》卷五:“因氣虛而風(fēng)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謂之周痹?!弊C見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項背拘急,脈濡澀等。治宜益氣和營,祛邪通痹,用蠲痹湯等方,亦可用針法及其他外治法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