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名。出王肯堂《胤產(chǎn)全書》。亦名妊娠子煩。多因火熱乘心,以致心驚膽怯,煩悶不安?;蛞蛩伢w陰血不足,孕后聚血養(yǎng)胎,陰血虛虧,心火偏亢所致,癥見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干咳無痰等癥,治宜清熱養(yǎng)陰,安神除煩,方用人參麥冬散(《婦科心得》:人參、麥冬、竹茹、茯苓、黃芩、知母、生地、炙甘草);或因素有痰飲,孕后陽氣偏盛,陽盛則熱,痰熱互結而上擾心肺,則心煩而兼見頭暈心悸,脘悶嘔吐,痰多等癥,治宜清熱滌痰,用竹瀝湯(《婦科心得》:竹瀝、麥冬、黃芩、茯苓、防風)加減;若心煩而兼見兩脅脹痛,乃肝郁所致,宜疏肝解郁、除煩,用逍遙散加減。